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龙舞(荷塘纱龙)

龙舞(荷塘纱龙)

申报地区 :江门市蓬江区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时间 :2017.04.14

荷塘纱龙以其起源地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而得名。相传明代荷塘镇篁湾村举人李唐佐曾在四川为官,归故里后便把本地的草扎“游龙”糅合四川“彩龙”的特点,制成了最早的纱龙灯。后于20世纪初,经留日乡民李育颖借鉴日本北能舞龙工艺加以改造,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长50多米,其突出特点是以特制的轻纱作龙衣,用金钱片式的红、黄绸布贴作龙鳞,龙体内装上有防风防滴装置的蜡烛,尤其在夜间点燃时,整条龙通明透亮,舞起来金光闪耀,宛如滚动的彩虹。

荷塘纱龙创造了一整套以武术为功底,多变化的“线”与高难度的“点”相结合的舞蹈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式。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式,有拜神、企龙、走之字、双扣连环、团龙、双孖鲤鱼等富于变化的舞段和动作;立体式为技巧性舞蹈造型,有反脊、、双龙门、捲塔、捲螺、戏珠、跳龙、莲花桩、海棠花、龙门鲤鱼等花式,其中反脊、跳龙等是高难度的兴奋型动作表演。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弓箭步、古典错步等20多种,尤其讲究步法敏捷轻盈。整套龙舞一小时左右,花式纷呈,变化多端,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高潮迭起,却能使龙体内蜡烛经久不灭。舞者26人轮番上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被称为“绝技”。

荷塘纱龙多在民间重要节庆或各种神诞庙会时表演,表演前有独特的“点睛”和“龙上水”仪式。可进广场可登舞台,表演方式灵活多样。如还有在鱼塘中搭起的30米长桥上进行“舞龙桥”表演,桥上的龙和倒映水中的龙交相辉映,如真似幻,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奇幻景观,被誉为“岭南一绝”。

荷塘镇的纱龙以独特的创造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省文化厅授予 “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荷塘纱龙在制作工艺和龙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方式上有许多独特创造,具有很高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生活的转型和新潮娱乐方式的影响,其生存环境已受到威胁而面临失传困境,亟需予以正视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