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镶嵌(嵌瓷)

镶嵌(嵌瓷)

申报地区 :普宁市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时间 :2017.04.14

       嵌瓷俗称“聚饶”、“贴饶”或“扣饶”,是把许多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瓷片剪裁后用以镶嵌造型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多用于建筑装饰。普宁嵌瓷遍布普宁市境内,流行于粤东许多市县,辐射范围远达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现存古代庙宇、祠堂和民宅的建筑装饰见证,普宁嵌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初还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的何翔云更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名师。

       普宁嵌瓷主要以色彩鲜艳而又精薄的瓷盘、瓷碗、瓷碟、瓷杯、瓷盒、瓷片等为原料,以石灰、红糖、草纸调制的灰浆作镶嵌沾合剂。其制作工艺借鉴绘画和雕塑技法,根据造型设计,分为剪裁和镶嵌两部分,先把瓷器剪裁成用于镶嵌的各式小配件,镶嵌次序是把配件组合成部位,再把部位组合成整体,组合过程还要运用重叠镶嵌、穿插镶嵌等技术,才能最终完成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各类嵌瓷造型。

       普宁嵌瓷的装饰布图多采用对称式结构,有平嵌、浮嵌和立嵌等表现手法,设色多用对比,在对比中追求协调和谐,鲜艳明快。普宁嵌瓷善于按照建筑结构特点,安排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装饰,如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多饰以大型的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构图气势雄伟,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脊头、屋角头多饰以文武加冠的三星图立体人物;檐下墙壁则饰以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饰以麒麟、狮、象、仙鹤、梅鹿等。普宁嵌瓷造型生动细腻,釉彩富丽多姿,尤其质地坚实,久经风雨烈日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侵袭的亚热带地区,为其他装饰工艺所无法代替,是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稀有工艺品种,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市场经济和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现代民居趋向楼房化,现在普宁嵌瓷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嵌瓷艺人的收入也低于普通的楼房装修工,更导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