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花灯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红峰等村的民间舞蹈,据传是明代客家人迁居此地时从中原带来的,以清溪村最为兴盛且具代表性。
清溪闹花灯的主要道具有大、小花灯各两盏,仿车一架,软边纸扇两把,柔软手帕两条。花灯为六角形,分内外两层,竹篾扎成,内层用纱纸糊裱,外层用五花纸糊贴,内放可旋转的油灯,大小做法相同,尺寸略有不同,制作讲究,精巧美观。
清溪闹花灯一般为八人,四男四女,两男一手举小灯,一手舞扇,另两男御车;两女举大灯,另两女饰俩母女。舞蹈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财主家母女在贺新年时出门看热闹,穷人或用车拉着她们,或摇扇举灯为她们照明,但一路上又不时用各种表情动作耍弄她们,让她们丢人现眼,丑态百出,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中演绎了一个穷人戏弄财主的故事。舞蹈动作既有北方秧歌的热烈奔放,又融入了粤北采茶舞的柔和细腻。伴奏以管弦乐为主,乐器有笛子、三弦、二胡等,具有浓郁的粤北采茶小调风格。
清溪闹花灯一般从大年三十年夜饭后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最后结束时还有一个俗称“劏灯”的解散仪式,当晚所有表演者集中在村中祠堂前,把表演过的花灯集中一处,然后点火焚烧,以示表演活动告一段落。由于客家话“灯”与“丁”同音,花灯队每到一村表演,村民就高喊“灯来了!”象征户户添丁,故倍受欢迎。
清溪闹花灯对研究我国花灯的流变,是一个可贵的例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正面临传承的断层,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项目传承人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