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

申报地区 :汕头市潮南区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3.06.25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曲的总称,历史悠久,形成于唐宋时期,演变、发展于明清时期。相传,南宋末年,宋室宫廷乐官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种子也因此播撒于潮阳大地。《潮阳县志 .风俗志》记载:“帝乡万里虽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时弦歌达于四境。”可见旧时民间音乐风行盛况。

潮州音乐分为广场乐(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灯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和室内乐(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两大类。潮州音乐保留了南音古韵,常用乐器约有 20余种,主要有二弦、二胡、唢呐、椰胡、扬琴、三弦、琵琶、古筝、深波以及锣鼓等,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潮州音乐用古老的“二四谱”,在律制中“si”“fa”二音灵活变化,构成潮州音乐的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演奏上强调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

潮州音乐著名曲目有《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等“潮乐十大套”古谱;较有代表性的有《抛网捕鱼》《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

潮州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民歌、小调,以及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素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对于研究潮汕地区民间音乐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