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木刻版画(兴宁版画)

木刻版画(兴宁版画)

申报地区 :梅州市兴宁市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4.02.20

兴宁版画属木刻版画,是“刀木碰撞,墨纸交融”的艺术,作品由作者画稿、刻制、拓印而成,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兴宁版画是在我国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与客家人南迁把中原古代版画带入有关。据文献记载,早在清雍正年间,兴宁就有了版画;从近代看则与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密不可分。

兴宁版画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刀而形”,因而作者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美术基础,还要有木刻、拓印等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兴宁版画时代性和地域性很强,画面质朴,表现力强,具有画、刻、印及刀味、木味、拓印味等艺术特点。具体的创作过程为:准备好木版、油墨、颜料、纸张、刻刀等材料和工具,将深思熟虑的题材内容画成画稿并将画稿复制在木版上,然后以刀代笔刻制,刻画完后进行拓印,待阴干装裱而成作品。

在新兴版画运动过程中,兴宁籍的版画家们表现十分活跃,在中国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中就有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罗清桢、张慧、黄山定、邓启凡、吴渤、罗映球、荒烟、王立、陈耀寰等一大批杰出人士,弥足珍贵的中国第一幅鲁迅像就出自陈卓坤之手。同时,罗清桢成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锋,被鲁迅先生称为“广东版画技术最好”的两个人之一。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兴宁逐渐奠定了“版画之乡”的地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宁又涌现出以罗映球为领军人物的一批颇有成就的版画家,很多作品不断在国内、国际参展或获奖。1980 年,清桢版画会成立,先后举办过 20 多次作品展览和出版了三集《清桢版画会作品选集》。1991 年罗映球和王立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近年来,兴宁版画作者众多,传承人老、中、青齐全,版画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展览评比中频频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