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灯彩(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

灯彩(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 :深圳市龙岗区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4.02.18

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起源于广东省兴宁市宁中镇鹅一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当地元宵节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后逐渐流传到深圳龙岗区等地,并在此地生根开花。

张氏传统灯笼的种类丰富多样,有手工制作宫灯(婚庆灯)、伞灯(字姓灯)、吉祥灯、花灯、异形灯等多种,制作工序较为复杂,且有相当的劳动强度。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有破篾、编织、糊纱纸、上光油、写字等三十多道工序和数十种口诀。制作灯笼的主要用料为细韧的竹篾丝,因此灯笼的备料,基本上就是破篾。编织灯笼是核心工序,先用竹篾夹夹住竹篾,3根1组,共19组,即57根竹篾开始编织灯笼口,使灯笼口变成圆形,泡入水中马上拿出来后将竹篾循环编织三遍,使之形成一个灯笼的圆头主形,然后可以开始编织灯笼身。按照编织口诀循环编织多遍,用右手掌将所织部分向左手反压1-2分钟使之形成圆形,通过捻压使头部的外面变成内面,再循环编织后便可收口。灯笼成品形状有长圆形(50-70厘米长)、圆形、椭圆形,还有异形如葫芦形,象征福禄、平安。灯笼的长、扁或其他形状,全靠调节其中的几根竹篾制约,因编织灯笼的篾丝相当柔韧,“变形”并不困难。灯笼编织完成后用面粉加白粥和水调成糊浆,为灯笼糊上纱纸,根据客户的需求用竹子做成的写字笔写上“添丁”“贵子”“发财”“吉”“福”等祝福语,旁边还刻画上竹子等图案,象征“节节高”“步步高”。灯笼写完字并晾干后刷光油,晾干后即可。

张氏传统灯笼一直以手工方式生产制作。虽然历史悠久,过去却没有详细的制作技艺记载,全凭家族成员或师傅口头传授和实践经验积累,手传口授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明显。其造型、颜色、题字及图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对于研究民间赏灯、婚嫁、祈福等习俗的形成和内容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