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凳板龙)
凳板龙是流传于河源市和平县客家地区以凳板为龙的一种传统舞蹈,始于明清,20世纪 50年代曾盛极一时。民国《和平县志》记载:“元宵自十三至十六夜各悬灯于门,鼓乐饮酒,儿童扮狮子龙灯到人家庆贺。”
早期的道具是农家坐的老式凳板,比较笨拙,需要三个人才能将“龙”舞起来。舞龙者三人一组,两人前面各持一条凳板腿为龙头;后面一人拿两条凳板腿为龙尾。一条凳板为一条龙,多条凳板组合为一条长龙,在翻舞中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条长龙。后来,老式凳板改为轻巧的凳板使舞龙更加轻便,凳板上还扎上龙头龙尾,凳身穿上龙衣。20世纪50年代阳明镇老艺人黄锦源将“凳板龙”与“三脚班”中的生、旦、丑三角色融合在一起,配上锣鼓板边唱童谣边舞;现在凳板龙由唱童谣改为唱采茶歌,歌词唱十二月歌,曲调为采茶曲调。表演时前面两个花旦各举一个凳脚,后边一个丑角双手举两个凳脚,配上锣鼓板伴奏,以转身、穿插为主,先拜东南西北,然后舞动凳板穿花表演,边舞边唱。凳板龙基本步法是以采茶舞步为主,一般为细碎步、十字步、踏步转等,基本动作有引龙、盘龙、穿龙腹,具体表现是游龙、左穿、右穿、直冲、穿花、跳跃、龙转身、龙穿插、拜四方等。
凳板龙在和平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男女均可参与,是兼具群众性、自娱性、健身性的民间风俗表演艺术,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历史、社会、文化和艺术等研究价值。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