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螳螂拳(深圳沙井螳螂拳)

螳螂拳(深圳沙井螳螂拳)

申报地区 :深圳市宝安区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4.02.08

深圳沙井螳螂拳也称华林螳螂拳,属梅花螳螂拳南传技术分支,有传是源自于清末曾在山东崂山华严寺习武的螳螂拳大师李崑山。其传拳经过是:1936年沙井村民冼应登在香港拜李崑山为师,后李崑山于1946-1948年在沙井传武授徒,螳螂拳在当地广泛传播。

深圳沙井螳螂拳主要内容有基本功、基本技法、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医术等,以家族与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基本功包括掌、手、拳、肘、步、腿六部分。拳法以“闪、迎、扭、送、推、进、退、打”等八字秘诀方式进行攻防转换。施展时,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传统拳术套路包括螳螂蹦步拳、螳螂翻车拳、螳螂六角势拳、螳螂插花拳、小螳螂拳等单练,以及螳螂拳对练(以螳螂黏手最具代表性)和拆招等。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由冼润长改创出螳螂操、螳螂追捕拳等新编拳术的运动形式。

深圳沙井螳螂拳技术特点分明,流派特征显著。拳法不在象形,重在取意;刚柔并济,强刚极柔,处处灵活轻盈;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发力时,以内气为源,腰背力量为基础,讲究弹力和寸劲。以人体肘关节至中指指尖的前臂部位为主要力点进行训练。其武术动作需要注意象意配合与呼吸调整,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深圳沙井螳螂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医疗保健、教化育人、身心健康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尤其是对于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构建人文湾区、促进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民众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