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苦爽酒酿造技艺)
瑶族苦爽酒酿造技艺是瑶族祖辈流传的米酒生产技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北和西北部山区的东坪、游溪、必背三个瑶族乡镇的农村。根据记载,瑶族苦爽酒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明朝时期制作方式和口味基本定型。
瑶族苦爽酒以糯米和山泉水为主要原材料,配以酒饼,制作程序讲究时间、温度及湿度等。最佳酿制时间为农历七月七日,据说此日取的山泉水酿造的酒最适宜储藏。瑶族民歌《歌酒》记述了苦爽酒的制作工艺流程,具体包括选料、酒曲制作、泡米、蒸米、配酒饼、放缸发酵等工序。糯米须选取乳源瑶族自治县本地产糯米,这种糯米具有米粒细长、颜色粉白、不透明、黏性强的特点,可以保证苦爽酒的糯香纯正;水必须选取大山深处自然净化,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山泉水,这对促进酒的后续发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酒曲制作包括采集原材料、舂叶蒌、消毒、合成并晒干、发酿和保留引子等工序,其中,采集原材料时间上要跨越三个季节,从春季到秋季。传统上,妇女去深山溪河附近的山谷丛林里采集溪黄草、鸡屎藤等少至五种、多至十几种植物原料,制作时要以上一次的酒曲作为引子。酒的酿制包括清洗消毒、泡米、蒸米饭、捣匀米饭、放酒饼、放缸封存和二次发酵等工序,其中放缸封存后的两次发酵较为关键,发酵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如第一次发酵时间是在夏季的话仅需四天,冬季则要七天;第二次发酵时间则是夏季需要七天,冬季需要半个月。苦爽酒自第一次发酵后始终处于发酵状态,因此储存苦爽酒的缸或瓶子不能密封得过于严实,以免容器膨胀爆裂,且需要存放在阴凉避光的室内。
新酿制的苦爽酒呈乳白色,略带甘苦,绵甜净爽。窖藏后的苦爽酒颜色会逐渐转为透明,味道甘苦爽口,能令人食欲大开,此时为苦爽酒的最佳口感。若是苦爽酒掺杂酒渣存放半年,颜色则从透明色转为暗红色,可以作为药引使用。苦爽酒是瑶族人节庆、婚庆、探亲访友时不可或缺的食品,其酿造技艺是乳源瑶族从游耕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的印记,反映了瑶族人民生产发展的历史和丰富的创造力。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