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 :河源市和平县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4.02.20

阳明纸制作技艺属土法造纸,始于元,盛于明清。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奏请建和平县,县令兴教办学,重视发展手工业,帮助山民引入更先进的造纸技术,生产出比原来的土纸更薄、更细、韧性更好的纸,使得和平县的社会经济自此平稳发展。为纪念王阳明,和平县百姓将造出的土纸统称为“阳明纸”。

阳明纸制作技艺需要 4—6 人操作,分为砍、破竹麻,腌制竹麻,造纸三个步骤,共有 20多道工序。每年立夏前后,入山采伐苗竹,砍下裁成三尺多长竹段,用刀刮去青竹皮再破成小块竹片,削去竹节。将腌池清洁干净后,用竹片子垫好池底,然后放一层竹麻片子,撒上生石灰粉,再用竹片和大石压好,放满清水腌制 40 天后捞洗竹麻,洗净后还要再腌制 40 天以上,待完全腐熟后,成为造纸原料。将原料放在石砌的踩槽内用脚踩踏至细烂,然后放到浆槽坊里加入清水混成纸浆,用竹扒反复搅拌均匀,捞起纸筋杂物,加入熟制好的胶叶水,用特制的竹麻捞纸。每捞一次就是一张纸,叠放在纸榨板上,叠到适量时,上榨榨干水,称为一托纸。将纸一张张剥下,用松毛刷子刷到焙笼上,称为焙纸。每个焙笼一次一般可焙 20 张左右的纸,干后取下叠起,称为一刀纸。

传统工艺制作的纸张纸品丰富、纸质优良,可根据需要制作成阳明纸、东庄纸、花尖纸、中包纸、大包纸、尖皮纸、五钱纸、一两纸及油纸等。阳明纸制作技艺对研究明、清、民国时期和平县人文、经济等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