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鱼花生产习俗
九江镇地处西江干流下游和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内河涌纵横,鱼塘密布,鱼花多且肥,且此河段江面宽阔、坡降平缓,适合设埠,捞取鱼花。明代初年,九江人便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弘治十四年(1501)起,九江乡民奉旨承办西江两岸鱼埠,《广东新语》《九江儒林乡志》等文献均有详细记载。
九江乡民在长期的鱼花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每年鱼花捕捞季节,乡民事先在湾环处设鱼埠,并在日落时分察看天气天象,预测鱼花来自何江,到以何日。在捕捞鱼花之日,乡民将放入鱼池中的鱼花捞到网池中“走水”,然后对鱼花进行分类,行业称“撇花”。“开鱼花”前进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祈求鱼花健康、收成良好,再将鱼花放入鱼塘分类养殖。
交易时,先将鱼花集于一起“开则”,通过多次抽样“定则”,再用不同的器具和方法数鱼花。最后,用木桶、鱼花车将鱼花运送到各地。过去买卖鱼花,整个西江沿岸,水陆分行,人以万计,筐以数千计,熙熙攘攘。九江户户从事鱼花生产,鱼筛等器具编织成风。目前,九江点算鱼花的规则、鱼筛度量标准、鱼筛和鱼碟的计量法等仍在全国淡水养殖业中沿用。
屈大均描述九江:“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爱蚕,其土无余壤。人无敖民,盖风俗之美者也。”随着鱼苗产业的现代化,西江鱼花捕捞已淡出经济序列,但历史悠久的鱼花生产涵育出的淳风美俗长盛不衰。对鱼花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追求,对商业信用的坚挺执着,深入九江民心,九江仍然是全国鱼苗产业的翘楚。
五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九江人逐水而居、因地制宜、桑基鱼塘的渔耕变迁,鱼花生产深深融入九江人的生活,形成许多与鱼花相关的诗歌、童谣、谚语和民歌,是岭南地区五百年来农业文明的重要史料。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