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舞火龙)
舞火龙,是广州市白云区江高、均禾、白云湖及周边地区群众中秋节期间祈祷幸福、驱邪避灾的传统民俗活动。民间传说,元末刘伯温号召百姓以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故后世舞火龙成了中秋节的节俗之一。另一传说认为白云区舞火龙是清咸丰年间民间为驱除蝗虫灾害而形成的独特民俗活动。
舞火龙包括扎作火龙、采水仪式、祭拜祖祠、舞龙祈福等环节。每年中秋前夕,村里老人和青壮年制作火龙,用麻绳或野藤条作龙筋,折榕树枝扎成龙身,以榕树叶做龙鳞,取榕树根须做龙须,带叶的榕树枝作为龙尾,龙头、龙角则用铁条烧焊成架子,用树枝和树叶装饰其上,用手电筒做龙眼,用柚子或者木瓜做龙珠。火龙分龙头、龙身、龙尾等节,一般长 20 至 30 米,制作时间约 10 个小时。
中秋当晚,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后,村民开始燃放烟花、鞭炮,火龙在祠堂前拜舞。舞火龙没有特定的套路,举着龙珠的人有节奏地吹着哨子在前引路,火龙跟着龙珠游动,龙珠舞到哪里,整条龙就跟到哪里。龙身上每隔 80 厘米放置一油盏,点燃的油盏加上周边插上的香火,舞动时烟火璀璨,场面十分壮观。执龙头者随着锣鼓点会做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在舞火龙中起着领军作用。俗信认为舞火龙头的男子来年会生男丁,所以在当地执龙头者一般为新婚男子。伴随鞭炮声、锣鼓声,火龙走街串巷,为全村人祈福,经过每家每户时,户主会出门放鞭炮喜迎。巡游结束后,有的村子会将舞过的火龙焚化,有的将它放入河里,寓意龙归大海。
舞火龙是白云区民众中秋节的特色民俗活动,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岭南地区社会发展与节庆民俗也有参考价值。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