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中心>名录项目>民间信俗(大峰信俗)

民间信俗(大峰信俗)

申报地区 :汕头市潮阳区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 非遗 时间 :2024.02.18

大峰信俗起源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距今已有 800多年历史。相传,大峰禅师为北宋徽宗时期的一位高僧,以医术为民治病,兴建大江桥利济行人,慈悲乐善深得民众景仰。

据明隆庆《潮阳县志》、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北宋宣和二年(1120),大峰由福建云游至潮邑蚝坪,时逢干旱,饿殍遍野,瘟疫流行,遂发慈善之心,施医赠药,清洁饮水,救民于倒悬。当时练江横贯潮阳,时有覆舟溺死乡民,大峰祖师立愿建桥,但桥还没有竣工,他就去世了。乡贤蔡震继续完成了大峰的建桥善举,他为了报答大峰的功德,还把祖传的书斋改建为善堂——报德堂。报德堂成为潮汕第一所慈善机构,大峰也成为潮汕慈善事业的祖师。

当地乡民秉承大峰慈善精神,大兴修桥铺路、扶危济困、施茶赠药、收殓遗骸等善举,潮人也兴办崇祀大峰圣像、缅怀大峰德泽、传扬大峰精神、以大峰名号号召和鼓励普施善行的慈善机构,到清末民初后发展至五百多处,而且参加者和受惠者不分地域、民族、职业、阶层。后来,迁居海外的潮人也把“报德堂”视为各地善堂所宗的祖堂,陆续从“报德堂”恭请大峰祖师香火前去奉祀,并设立善堂慈善机构。

大峰信俗源出于佛教的慈悲教旨,潮阳民间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大力弘扬了其中渴求国泰民安、众善奉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宗教文化色彩逐渐淡化,演变成为普泛民间的慈善文化。潮汕地区由此形成善堂随处可见、激励众善奉行的独特人文景观。大峰信俗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慈善内核和思想基础,是中华传统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是联结海内外潮人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