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
刘氏毫火针疗法源于我国传统医药中的针灸疗法,属中医的火针(即燔针)范畴。元代释继洪撰辑《岭南卫生方》中即有关于“燔针”的记载。清末刘志清传承祖传针灸法,并结合《黄帝内经》《岭南卫生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根据“火针归于针细而刺深”理念而创立刘氏毫火针疗法。
刘氏毫火针疗法结合火针与针灸疗法,形成“学术思想、毫火针具、辨病寻穴、施针聚神、针刺手法、出针引气”六大门法。毫火针是以纤细的针体为热的载体,烧红后针体载入600℃- 800℃的热量,直接刺入穴内一插到底,据病情留针瞬间或长至 10 秒,使热量瞬间进入皮下,通过内热效应,以火之力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辨病寻穴强调,阿是穴与经穴相配合,病灶取穴与邻近取穴相扶携,近道取穴与远道取穴相呼应。取穴方法是循经叩击法、静态对称法、动态功能法、骨面搜寻法、平面浮摸法等,通过押手对针刺部位或穴位进行揣摸,以选取最敏感处为针刺点。施针聚神,稳是施针的必要保障,做到心坚则稳、神安则稳、气息则稳、手知则稳、性缓则稳,做到针要红快,手要准稳。刺穴法即在经穴上针刺,包括留刺、顿刺、速刺、一穴双刺、双针并刺、接力刺;刺灶法即在病灶上针刺,包括点刺、三针点刺、围刺、散刺、密刺。刘氏毫火针出针时稍做捻转,使针松动出针。患者一般无痛觉有气感。出针后用押手轻捏针处,以宣散穴气血。
刘氏毫火针疗法把特制的金属毫针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病灶或者腧穴,以达到扶正祛邪、回阳救逆、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止痛、止痒、止麻、止挛、止泻、止咳定喘、泻火解毒、除腐生肌、排脓敛疮、除节散结等功效。刘氏毫火针疗法对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与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传统医药、医疗和社会价值。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