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展馆> 新闻动态> 粤剧“申遗”十年,更多年轻人成为它的“真爱粉”

粤剧“申遗”十年,更多年轻人成为它的“真爱粉”

来源 : 广东非遗 关键字 :粤剧,申遗 时间 :2019.06.05

6月7日晚,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及大型非遗新媒体展演活动,将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盛大上演。难得的是,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首次在舞台集中展示。

非遗保护的“广东故事”系列报道,采访了古琴艺术、粤剧、端午节与赛龙舟、中国剪纸在广东地区的非遗保护经典案例。我们常说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了解这些广东非遗保护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非遗早已“出圈”。

◎非遗保护的“广东故事”之粤剧篇

“越秀山下珠江水/虹飞摩星处/丝弦琴动鼓乐扬/上云霓……”

今年央视春晚中,岭南文化名片之一粤剧的亮相,引起不少广东观众的注目。当晚,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曾小敏,与彭庆华、文汝清联袂登场,带来与时俱进的粤曲改编新作《粤韵新篇》,成为整台晚会的“爆款”。众多年轻网友看过节目后纷纷表示:“开始迷上粤剧了!”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联结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民众文化情感的纽带。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戏曲剧种,为粤港澳三地保护非遗的合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制定了《广东粤剧保护规定》,2017年出台了《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让粤剧保护传承有法可依。“广东通过将表演艺术、学术研究、资源保护相结合,开创了以粤剧等戏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广东模式’。”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剧在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艺术滋养下,“南国红豆”不断开枝散叶,成为“共建人文湾区”、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让经典“活起来”

每逢节假日,位于广州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总是游人如织。这里曾是昔日粤剧名伶的聚集地,周边至今仍然保存着多位粤剧大师的故居,而粤剧艺人的“精神祖屋”八和会馆就坐落在不远处的恩宁路边。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期间,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自2016年6月正式开放以来,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弘扬粤剧文化的主阵地。馆内珍藏着5000多件藏品,包括不少老唱片。观众只要戴上耳机,就能细细品味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罗品超等粤剧名家的历史回音。

粤剧以剧目丰富见长,有史记载的剧目约有11360个。如此丰富的历史剧目,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可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由于剧本、影音、艺术档案等历史资料的缺失,目前能够保留并且上演的剧目剧减。重新收集、整理有价值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并对其建档立案,显得尤为迫切。

从2016年起,广东粤剧院启动粤剧剧本数字化工程,购置了媒资库等储存设备,把广东粤剧院数十年积累的录像、录音及图片资料,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化储存管理,使艺术档案较好地为粤剧的传承服务。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也启动了“粤剧剧本保护研究计划”,对本院所藏的上世纪40-6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本进行数码化整理。

“粤剧的传统牌子及古腔是粤剧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相关系统的记录整理工作过去长期没有开展。”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不无感慨地表示,粤剧后辈一直缺乏学习古腔的教材,老一辈粤剧艺人的不断故去,更使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为了挽救粤剧濒临失传的传统牌子及古腔,2014年,广东粤剧院拍摄制作了系列电视纪录片《粤剧传统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已完成《秋江哭别》《贵妃醉酒》《和番》等33个曲目的整理、录制工作。

粤剧业内人士也开始尝试复排已失传的传统剧目,重现粤剧生命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传统经典剧目的难度不小:“首先是资料匮乏,其次是没有可借鉴的东西。新一辈演员只能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示,凭借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张晋琼说。

2015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复排了古腔粤剧例戏《玉皇登殿》,让“古戏、古腔、古牌”重现于世。2017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山粤剧传习所复排了古腔粤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引起轰动。此次复排集合了广东、港澳、海外众多粤剧团体的名家大腕,单是出场的演员就有108人,可谓是粤剧界的一次“豪门盛宴”。

最让《香花山大贺寿》复排发起人、佛山非遗保护专家梁国澄欣慰的是,佛山粤剧传习所的演员都充分掌握这次复排版本里的功架、技巧,复排工作也扩展到香港、广西等地。“让粤剧人把从中学到的传统技艺运用到其他剧目中,推陈出新吸引更多观众欣赏粤剧,粤剧才能繁衍生生不息。”

从2017年开始,需时3年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套集文、图、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权威性、规范性教材。编纂工作团队包括近百名粤剧艺术家,香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担纲这部教材的艺术顾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也全身心投入到《大全》的编撰中:“我希望把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粤剧表演艺术加以整理、规范和提升,最终实现系统化、标准化、数字化,让后来的学习者学有所依。”

▶▶上网寻找新时代的新表达、新观众

申遗成功十周年来,历史悠久的粤剧可谓“越活越年轻”。许多粤剧名家都在尊重和保护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对粤剧传承、传播方式进行大胆创新。

为培育“小粉丝”,2015年,根据倪惠英的创意,用粤剧表演身段和广东音乐为素材,广东创作了艺术体操——“粤韵操”。粤韵操的体操由手势组合、腰腿组合、跳跃组合、南拳组合、舒缓收式5节组成,动作既柔美、又刚健。“粤韵操”得到不少学校积极响应,先后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深圳等地推广。

在“粤剧之乡”佛山,不少学校都将粤剧搬进了课堂。孩子们从学唱粤曲开始,以粤剧身段操代替课间操,并用历史教材改编成粤剧课本剧。佛山粤剧传习所还在佛山市第一小学设立粤剧传承实验基地,推动“儿童粤剧”创编,让小朋友用自己的题材“演活”粤剧。目前,佛山已有超过2万名学生接受过粤剧基本功的训练。

从2014年始,广东粤剧院每年都会进行10次全省范围的“粤剧进校园”活动,针对小学教材的粤剧内容为老师和学生现场解释示范,通过让学生观看折子戏演出、与演员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与粤剧传统的认识和兴趣。广东粤剧院还在“星海音乐学院粤曲研习社”开设了粤剧身段、锣鼓课程等作为选修课,并选派专业导师到星海音乐学院为学生授课,在全国高校首例首开先河。广东粤剧院近年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打造粤剧。新编古装戏《白蛇传•情》就以新潮的演绎方式、动听的音乐旋律、文武兼备的表演、惊艳的舞美服饰,让年轻观众着迷。该剧在传统戏《白蛇传》的基础上,运用粤剧综合表演艺术,结合现代理念和舞台样式,演绎出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也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寻找新时代的新表达、新观众。2018年,倪惠英师徒首度亮相线上直播“非遗大师课”,直播当日吸引将近 15 万网友观看。“如今网络时代,最大数量的听众都在网上。你想想看,有哪一个剧场能同时容纳10万听众?”倪惠英不无感慨地说道。

“粤剧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尝试,创新本来就是粤剧的‘基因’。”张晋琼说。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广东粤剧院推出了“网游剧”《决战天策府》,该剧打开了粤剧与网游结合的新空间,自2015年年初首演起,就受到广大年轻票友的追捧,一举夺得当年“中国传统戏曲票房”“新创传统戏曲票房”的双项第一。

将有新意、有成绩的作品拍摄成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片,也是传承粤剧艺术的手段。2010年,佛山粤剧传习所联合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珠江电影制片厂,率先将《蝴蝶公主》《小周后》等拍摄成电视艺术片和粤剧电影。“粤剧电影弥补了舞台艺术传播的不便,可以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起来。粤剧电影《小周后》《小凤仙》也借鉴了许多电影手法,丰富了粤剧的传播表达。”张晋琼分享道。

广东粤剧院与珠江电影集团正合作将《白蛇传•情》搬上银幕,打造成为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将实拍与CG特效技术相结合,融合水墨画和工笔画元素。一个美轮美奂、具有东方美学氛围的电影世界,不久将呈现在粤剧戏迷的眼前。

▶▶悠扬粤韵“唱响”人文湾区建设

粤剧“根”在广东,也一直深受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滋养。早在2003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就开始筹划粤剧申遗工作,并由广东省文化厅(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联合澳门文化局、香港康文署共同设立“粤剧日”,以拓宽观众视野,弘扬粤剧艺术。如今,“粤剧日”已成为粤港澳三地粤剧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实现这一夙愿,粤港澳三地粤剧界通力合作。香港文化博物馆打开了过去不对公众开放的库房,拿出大量珍贵粤剧文物供摄制组拍摄。澳门文化局还精心组织少年粤剧表演。此后,粤港澳三地每两年就会举行一次“粤港澳粤剧群星会/新星汇”,轮流邀请其他两地演员同台演出,并在三地巡回上演。

粤剧人才在粤港澳三地间的频繁来往,是大湾区粤剧交流合作显著特色之一。许多粤剧演员都是名副其实的“大湾区人”:香港籍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韵红,担纲广州粤剧院的“当家花旦”;著名粤剧演员曾慧、彭炽权,长年为广东与澳门两地粤剧合作奔走;来自湛江的粤剧文武生梁兆明,在香港继承林家声派演出艺术,如今誉满港澳……

粤港澳三地剧院之间的合作同样日渐增多。合作模式也从以往与社团、剧社合作排演传统剧目,到如今两地剧团共同创作粤剧剧目。由澳门粤剧表演艺术家和广东佛山粤剧院联袂制作的大型粤剧《镜海魂》,就在今年第30届澳门艺术节上压轴登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张晋琼表示:“粤剧的市场是随着粤籍华人的全球流动而发展起来。粤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粤剧不只是岭南文化瑰宝中的一种,更是粤人乡音与乡愁的载体、海外华人华侨联系的纽带。”

随着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推进,粤剧在成功申遗的第十个年头,迎来全新的发展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通过广东省粤剧院牵头,联合大湾区内的粤剧院校、演出团体、演出剧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剧联盟”的事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好机遇,成立‘粤剧联盟’有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展望,广东省内各专业粤剧院校未来可以和香港戏曲学院进行人才相互输送培训,粤港澳三地也可以进行更多的艺术合作,创作更多优秀的粤剧剧目。

来源:广东非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ZDpNq9xzJtKgMKjiih5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