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展馆> 新闻动态> “解码非遗”让大家“叹”别样重阳节

“解码非遗”让大家“叹”别样重阳节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解码非遗,重阳节 时间 :2020.10.28

重阳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今天,历朝历代对重阳节的记述不可胜计。节日期间,民间有登高、放纸鸢、赏秋、赏菊等传统民俗活动,并一直传承至今。

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周日,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九),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组织了节庆“叹”非遗——“九九重阳 飞鸢辞青”重阳节系列活动,通过两场“解码非遗”线下体验课,营造出浓厚的重阳节日氛围,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的参与,使市民朋友进一步感受到了重阳节习俗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大家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重阳节。


重阳承古韵,纸鸢寄乡愁

民间历来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习俗。风筝制作历史悠久,清代竹枝词里有“纸鹞参差万影交”的盛况描绘,民谣中也有“九月重阳考鹞高”的描述。秋高气爽的重阳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千姿百态的各色风筝随风起放,蔚为壮观。

10月25日上午,省非遗保护中心邀请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琴现场分享了阳江风筝的起源历史与制作技艺,并亲自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动手体验风筝制作。梁玉琴生长在一个风筝世家,得天独厚的家族传承和风筝文化的熏陶使她从小就沉迷于风筝的制作,并在各种比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阳江风筝不仅是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更是寄托制作者对家乡、亲人和朋友殷切思念的载体。制作风筝的过程并不简单,繁琐细碎的材料需要十分耐心、细心地粘合整理后才能变成造型美观、形神兼备的阳江风筝。现场小朋友都将亲手制作的风筝带回家,邀请长辈一起去户外放风筝、赏秋景,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重阳节。


九九催秋意,灰塑蕴常安

除了风筝制作,省非遗保护中心于当天下午举办的灰塑“寿桃”彩绘体验课也深受市民朋友们的欢迎。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与大家分享了灰塑独特的文化寓意,并手把手指导现场的市民朋友们为灰塑“寿桃”上色。“寿桃”寓意着健康长寿,九九重阳的“九九”也有长久之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包含了对长辈最美好的祝愿。市民朋友们在现场精心为“寿桃”型灰塑装点色彩,也将自己对家中长辈健康平安、幸福长寿的美好祝愿寄托在这一方灰塑作品中,为重阳节增添了独特的蕴味。

灰塑作为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间美术艺术价值。邵成村1979年开始随父学习灰塑,多年来参与制作了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灰塑,以灰塑艺术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风情,其作品将历史、神话、民俗等融为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节庆“叹”非遗——“九九重阳 飞鸢辞青”重阳节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非遗的感知,打破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局限性,唤醒了市民朋友对重阳传统民俗的记忆。今后,省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举办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通过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能以更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继续关注和热情参与!

 

演示阳江风筝扎作技巧

阳江风筝扎作体验

学员为风筝上色

阳江风筝扎作体验合照

展示灰塑彩绘成果

老师指导学员灰塑彩绘技巧

学员为灰塑作品上色

灰塑彩绘体验活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