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观察| 2019安徽省乡村春晚发展报告
张鹏水,安徽省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与众不同,我省各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带着各自的乡风、乡音和乡愁,纷纷出现在电视、报刊、网络、朋友圈诸端,异彩纷呈的“乡土味”扑面而来。一时间,从皖西的山区到皖北的平原,从长江之滨的鱼米之乡到淮河边上的工业重镇,呈现出“江淮两岸歌潮涌,皖山皖水舞翩蹬”的火热场景。2019年春节期间安徽省乡村春晚举办近1900场,覆盖3700多个村,演出节目数2.8万个,现场观众427.2万人,线上观众一千多万人次,参演人员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群众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乡村春晚这一文化惠民乐民活动点燃了成千上万群文工作者和千万农民的热情,它不仅是江淮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更为安徽群众文化建设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文化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坚持“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的服务理念,通过“乡村春晚+互联网”的实施路径,结合乡愁精神,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春晚向更广阔的乡村全域发展,将其培育成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全民艺术普及、培育乡村文化旅游的“文化IP”,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1.农民的精神家园
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安身立命所在,春节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集体节庆文化仪式。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日月更迭。农民过的是围绕时令节气转的日子。辛苦了一年,在冬季渐渐走向闲适,劳顿的人们得以安稳身心,也渴望展示自己。
春节前夕,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乡村春晚在水口举行。这里处处张灯结彩,过年的氛围格外浓厚。在红灯笼和红彩带的辉映下,村民和游客们或围着桌子畅叙乡情、共话未来,或是在“江南第一村”逛逛看看;舞台上,草根“明星”们踏着欢快的节拍,喜迎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乡村春晚分为赏民俗、展非遗、购年货、品美食、观演出五个部分,在呈坎村口至演出现场路段,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舞龙、划旱船、叠罗汉、打莲湘纷纷上演。非遗传习基地传承人为游客展示了歙雕、徽墨、漆器、撕纸等具有鲜明徽州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集市更是精彩纷呈,有竹笋、鳜鱼等农产品,还有黄山本地特色美食,如打年糕、炸圆子、做麻酥糖、煎毛豆腐、做石头粿等,吸引了大量的“吃货们”。在活动现场,写春联送福字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围观,来自当地书法家协会的多名书法大师现场挥毫泼墨,一幅幅苍劲有力的对联在他们笔下一气呵成。
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毛桥村乡村春晚演出现场歌声飞扬、欢乐四溢。孩子们在灵动的音乐节奏中欢呼跳跃,腰鼓大妈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把小小的腰鼓舞得铿锵激昂,让一旁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文艺社团成员们穿上旗袍走起了秀、跳起了舞,展现新时代中老年人活力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现场还开展了宣传本区域涌现出的安徽好人、最美媳妇、最美儿子的感人事迹,和禁燃禁放、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等工作宣传,积极创造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共同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民俗的节日、年货的集市、乡亲的舞台。一台台由群众自发举办的,展现了村民对美的参与和创造的乡村春晚,已不再只是庆祝农历新年的一次文艺联欢,它正在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的有效方式,成为我们“记住乡愁”与“实现中国梦”在守住传统与开拓未来中展翅高飞的两翼。
近几年的春节,我们看到了一股从城市到乡村的逆流潮。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韩店90后青年吴胜斌,他上大学前一直在农村生活,觉得农村文化娱乐太单调了,他认为“在打工和打麻将之外,生活还有改变的可能”,于是在2015年春节,他和两名同伴从城市回到乡村,冒着寒风率领村民们办了一台“春晚”,慢慢改变着当地“过年只闻麻将声”的传统。
今年春节,老家朋友跟笔者说,正月初三,他去安庆宿松县小湾村看村晚,平时只有几十人的村庄,那日竟然回来了一千多人,在城里创业的、上班的、打工的,很多人早早就回来筹备村晚,一些人主动当起了演员,乡村春晚精彩的节目、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乡村带来人气,给农民带来了收入。
以一台村晚为载体,让留守的人留得住,让外出的人回得来,使原本贫瘠的乡村重新恢复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村晚是对乡村资源要素的反哺,更是对乡村精神的重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乡风文明的坚守,意义已超越一般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这个平台,让人们更好的接触到了文化审美,文化教育,同时也是坚定人们对于乡村文化发展的信心,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将来的乡村,一定会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更加乐于居住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2.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头戏
每年元旦春节,安徽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送戏进万村”“文化进万家”“三下乡”“文艺轻骑兵”等,还有很多的文艺团体以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其独特的方式活跃于乡村舞台。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示范引领、资源整合、交流互动和宣传推广,限制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艺队伍作用的发挥,以致文艺团体、文化工作者数量众多与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不强的状况并存,群众文化活动众多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并存,群众文化工作影响力不大、服务能力不强,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
乡村春晚,是安徽乡村振兴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切入点和重头戏。最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培育、多方合力,把乡村春晚与文艺下乡、文化工作者走基层等活动相结合,推动专业文艺工作者投身其中,提高乡村春晚的艺术层次,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村民的参与性。
2019 年元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通知,要求我省各地丰富春节期间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为主题组织开展乡村春晚活动。随即,省文化馆举办了2019年安徽省乡村春晚示范演出。演出围绕“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表演了乡村歌曲、舞蹈、黄梅戏、杂技等文艺节目以及徽州民俗项目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节目引来阵阵叫好。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演出现场,呈坎村民、四里八乡的乡亲们、过年的游客,还有呈坎村的好人代表2000多人一起共度新年。演出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安徽公共文化云、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中安在线、新浪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实施网络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突破260万人次,央视新闻频道、《光明日报》、安徽卫视进行了报道。各地乡村春晚也通过电视、网络、APP和微信公众号“四位一体”的全媒体矩阵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的传播,乡村春晚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席卷安徽乃至全国乡村的“网红”。
在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活动中,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秀基层文化组织者、文化馆(站)人、文化协管员、文艺团队、文艺能人、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和种类繁多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涌现在人们的眼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围绕主旋律有温度受欢迎的精品力作。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乡村春晚,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村民把它誉为乡村文艺能人的“星光大道”和老百姓的“欢乐大舞台”。
“乡村春晚在安徽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是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长期积淀的井喷效应,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规模效应,是人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动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省文化馆负责人说,“当然,乡村春晚的本色是农民自编自演,文化和旅游部门在各方面的引导和监管是有必要,但不宜取代村民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草根性。我们既要引导指导村民参与村晚,保护大众的创造力和艺术情趣,也要避免乡村春晚成为少部分人自娱自乐的舞台。”
省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乡村春晚已经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抓手,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乡村春晚的筹备工作中,文化馆(站)应该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最专业的辅导,为提升乡村春晚质量尽最大的努力。除此之外,文化馆(站)还要对群众中的艺术人才进行培养,以此扩大乡村春晚的生存空间,进而对乡村春晚的质量进行提升,使乡村春晚具有更加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3.乡村文化旅游IP
乡村文化旅游在一般人的脑海中,无非是自驾去城市周边的乡村里吃点土菜、欣赏一下风景,体验一下民俗或非遗项目,顺便带点当地农产品回来。但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在长丰县马郢村对此作了颠覆。乡村春晚在策划之初,就确立村晚既是村民庆祝新年的主题活动,也是游客在乡村体验年味、年俗的旅游产品。乡村春晚演出当天,游客和村民超3000人一起感受传统的“年味儿”。舞龙舞狮的队伍热闹欢腾,马术表演的孩子们英姿飒爽,公益画展和现场乐烧人气火爆,市集年货产品琳琅满目,年味小吃食客们大快朵颐,乡村游戏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现场奖品多多节目精彩纷呈,马郢村已成为“网红”乡村游打卡地。像马郢村一样,安徽各地春节文化乡村春晚活动陆续启动,民间艺术表演、剧场演出、文艺联欢,书画摄影展、猜灯谜、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为春节增添年味,火了乡村旅游,甜了乡亲生活。
据了解,春节假日,各地以“乡村春晚”的形式,展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成果、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如合肥三瓜公社举办特色民俗展演,热闹的舞龙舞狮、传统的剪纸艺术、多变的泥塑造型等民俗活动,为6000多名游客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铜陵大通古镇打造了一场集舞龙、腰鼓等表演为一体的传统民俗展演;亳州市邀请杂技团队巡回演出,“用杂技拜大年”,专业的杂技表演,引得1.7万名观众齐声叫好;蚌埠市举办了舞龙舞狮《龙狮欢腾喜迎春》、鼓舞《巾帼鼓韵》、九天云鼓《丝绸之路》、花鼓灯舞蹈《敲起锣鼓闹新春》,一个个充满特色的节目令观众目不暇接、欢呼不断,为游客营造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喜庆氛围。
村晚温暖乡村,农村更像农村。乡村春晚这一农民朋友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草根文化,有力拨奏着“三农”新乐章。民俗文化节、乡村品牌、“网红”乡村游打卡圣地……安徽各地通过充分挖掘和活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让乡村文化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带回家的旅游产品,致力于把乡村春晚打造成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活体验的IP,乡村旅游不再仅仅是带有乡土气的“农家乐”,还可以很文艺、很有内涵、很有创意。安徽很多原本无明显特色、无优势资源、无支柱产业的‘三无’乡村,注入乡村春晚这一‘文化IP’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村游的‘金名片’。在这一意义上,乡村春晚既让我们回拾了过去,又看到了现在,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看到了将来。
相关推荐
- 央地联动陪你跨年,莞邑春晓华彩迎新
2025-01-02
- 河源遗珠耀南粤——2024“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报 暨2025多彩非遗迎新年演出成功举办
2025-01-02
- 你好,2025!深圳市文化馆新年音乐会精彩绽放
2025-01-02
- 新年开门红,市民狂点赞! “丝竹贺新岁 国韵庆华年” 2025江门市新年音乐会圆满举办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