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取代or助力?AI工具赋能文化馆业务的实践与思考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当下,AI无疑是最瞩目的引领者。伴随着春晚机器人扭秧歌、AI公务员深圳上岗等不断涌现的“新鲜事”,关于“人类的工作将被AI取代”的讨论愈发热烈。
在这股AI热潮中,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25年,《广东公共文化》推出全新专题“特别策划”,在文化馆行业率先聚焦“AI与文化馆”这一前沿话题,邀请省内外同行共同探讨AI与文化馆各项业务的融合实践,力求为文化馆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探寻新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提升注入新活力。
AI工具赋能文化馆业务的
实践与思考
郑志玥
(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进入2025,随着春晚机器人扭秧歌、AI公务员深圳上岗等事件层出不穷,关于“人类的工作将被AI取代”的讨论愈发热烈。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话题对我们来说过于宏大,但不妨聚焦文化馆事业发展,冷静地思考AI浪潮下的文化馆行业这一全新命题。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载体,既需直面技术冲击带来的挑战,更应敏锐捕捉智能化转型的机遇。思索再三,我还是将标题中的人工智能改为了AI工具。立足于基层文化馆实践视角,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迅猛的发展态势,最直接也最易上手的就是AI工具。通过探讨AI工具如何重构文化馆业务流程、驱动服务升级,并进一步思考人文与技术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跃迁提供参考。
01.取代OR助力
首先,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决定了AI的部分可替代。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活动策划、展览管理、培训规划、新闻宣推等流程性工作占据文化馆业务的很大一部分。AI工具凭借其强大的逻辑推理与数据分析能力,已能高效完成方案撰写、流程梳理、成果总结等标准化任务。以策划实施一场艺术展演活动为例,除了活动内容创作编排需要业务干部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意外,其他大量繁琐的与案头工作相关的策划创意、方案通知、宣推脚本、成果总结等环节均可由AI工具介入,实现相关材料的自动化生成、智能优化、数据分析等。即便是当前的AI工具对我们的具体业务执行还不够完美,但以DeepSeek为代表的知识库构建技术,相信很快就会有针对文化馆业务需求的高匹配度解决方案,以实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其次,文化馆的业务需求决定了AI参与的必要性。当前,我们的基层文化馆专业干部普遍面临着专长突出、短板明显的问题。长久以来,文化馆干部的选拔是以对某一项专业艺术的突出能力为标准。再加上我国艺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固有模式,就造就了专且精的艺术人才发展路径。从这样的人才队伍中选拔出的文化馆业务干部,专业水平自是毋庸置疑,但群众文化作为综合的业务工作,还需要同时具有文案写作、组织沟通、宣传策划、舞美平面设计、传统文化素养、数字化应用技能等多方面能力的辅助,大多数专业干部对这类要求的部分缺失,也就成为长期困扰文化馆业务发展的瓶颈。AI的横空出世,恰好有效地弥补了大多数业务干部的此类短板,也可以说AI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适当辅助,可以让专业干部摆脱创意思维局限、办公技能短板等的束缚,从而将更多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艺术表达和成果产出上。
第三,数字文化馆的创新发展决定了AI技能需全面介入。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数字文化馆也经过了近十年从初创到快速迭代的发展周期。但无论是网站平台建设,还是数字资源研发,都集中在数字部或外包团队的小范围参与,数字部门也主要负责把艺培课程、活动展览等内容的数字转化工作。虽然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部分数字工作转向了公众号运维和新媒体线上推广,但依然是全馆业务的辅助和边缘存在。当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AI工具的大规模涌现,文化馆的数字服务也应当由成果的数字转化变为业务服务流程的智能化建设。从场馆的AI定制服务到作品的AI协同创作,再到活动展览的AI技术支持,各项工作环节通过AI工具的深度介入,将会在提质增效和拓展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02.转型&跃迁
AI技术大爆发的当下,文化馆的从业人员也和大多数行业一样,面临着亟待转型与快速适应的局面。当萝卜快跑取代了滴滴司机,当低空派送取代了外卖小哥,当AI在艺术创作领域深度介入,当演绎手法被海量地产出,我们不能抱着“艺术是人类独有的”这种观念躲避在安全的假象之中。文化馆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服务为核心任务,是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主体,只有具备更加敏锐的行业触觉和先进的服务技能,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脚步。仅从AI工具的应用角度,文化馆人需要快速抓住三大转型机遇,从而推动公共文化实现人工时代向智能时代的服务跃迁。
一是普通选手,学会与AI对话交流技巧。AI工具是打开创意思路的便捷之门,文化馆人要想策划推出的活动展览课程等有观众、受关注,基于专业的创意思维叠加上AI工具的信息整合和分析推理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策划效率和成功率。前提是需要专业干部学会并掌握与AI对话交流的相关技巧,能够提出高质量和有针对性的专业问题,与AI实现高效互动。该策略可以广泛应用于活动策划、艺术策展、课程设计、宣传推广、课题规划等多个方面,也将会取代团队“头脑风暴”式的策划讨论,让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从苦思冥想的提出者变为分辨筛选的决策人。
二是专业选手,练习用AI提升业务能力。AI绘画工具可快速生成舞美设计草稿,智能编曲软件能为原创歌曲创新配乐,短视频自动剪辑系统可批量产出活动宣传片。虽然AI的艺术水准和人类还有很大差距,但艺术创作的门槛算是彻底被打破了。文化馆的业务干部短时期内并不会被取代,但如果专业选手能够用好这些AI工具,将AI视为“创意伙伴”,具备基本的AI对话交流能力,就能通过人机协作突破传统创作边界。宁波市文化馆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美育综合展演活动中,首次用AI制作展演团队的推广短视频及舞美素材,引发行业热议。在随后的全国“百团汇演”活动中,再次用AI制作生成27支参演团队的演出视频,在全国文化馆界广受好评。两次AI实践案例都是采用文生图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选送视频质量不均衡和重新制作耗时昂贵的问题,并且视觉效果与舞美演出完美融合,也大大降低大型文艺活动的制作成本,还达到了宣传效果提升的目的。
三是职业选手,思考让AI解决实际问题。当智能AI成为专业干部的生产工具,那么作为职业选手的文化馆数字部门应快速转型到本馆智能体的建设与服务中来。告别了简单的数字资源转化整理工作,数字文化馆需要整合梳理各业务线的工作流程,并协助搭建高效便捷的智能体模块,一方面减少业务干部在各大APP间转换操作的繁复,另一方面也重构起文化馆从作品创作到活动开展等多维度的生产线。工作流与智能体的设计搭建,可以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人工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跃迁,让现代艺术服务的方式及成效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的汹涌来袭,各行各业都在奋力寻找自身职业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空间。文化馆因其是以个体的人作为服务对象,以艺术思维为根基出产作品与内容的服务方式,便天然地在这场人机较量中占据了优势。随着AI大量普及与应用,基础性、流程化、重复性工作被替代,具备高水平鉴别与筛选的艺术审美力便成为了人类独有且无法替代的能力与特质。DeepSeek可以批量产出歌词,但模仿的拼接痕迹割裂了情感脉络;大数据算法能够修复残损的敦煌壁画,但飘带的弧度还是要艺术史学家来确认;华中科技大学数字水墨动画《高山流水》经艺术史学家调整了36处笔触细节,才得以完美展现东方意境。这些实践体验传达出技术与审美结合的必要性,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文化馆无需陷入“替代焦虑”,而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这场史无前例的技术变革。文化馆人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抗拒AI,而是通过深藏文化基因的艺术审美力,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文化艺术成果产出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当下,我们要努力思考和践行的是,如何让艺术家们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创作流程重构,依托“审美赋能”提升智能体的人文内核,用“智能跃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边界……当我们的艺术活动、原创作品、培训课程在技术优势与人文关怀中高效结合,AI工具便成为传递文化底蕴、激发艺术创意的技术虹桥,从而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在人机共舞的时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海报
相关推荐
- 这个五月带你“潮玩艺夏”,2025年广东 “文化馆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 在省文化馆小剧场正式启动!
2025-04-29
- 【直播预告】倒计时1天!广东“文化馆服务宣传月”即将启幕,请你“云”享文化惠民大礼包!
2025-04-27
- 潮玩艺夏!广东文化馆邀你共享五月文艺盛宴!
2025-04-25
- 【线上展播】云岭山川鼓声起,舞动乡村新风尚广场舞《云岭踏鼓谣》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