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自古有良质、善斫、妙指、正心“四美”之说,古琴制作和修复工艺是古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博大精深的古琴艺术的基本载体。
古琴主要由琴面、琴底、琴首、琴轸、琴腹、雁足等部位组成。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 13 个圆点的“徽”。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髹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古琴琴长一般为 3 尺 6 寸 5(约 120 厘米-125 厘米左右),膝琴的长度多在 115 厘米以下,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古琴的琴式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其中仲尼式最为常见。古琴选材讲究轻、松、脆、滑,斫琴用的木材一般选用老木。灰胎则是选用八宝灰、鹿角灰、瓦灰、砖灰等。
古琴斫制可以分为琴胚制作、灰胎制作和上弦调音三大步骤。琴胚制作是整个琴体的基础,影响到古琴的音色和外观,具体步骤为:制作图纸和备料、选料出形、底板制作、刨制面板、槽腹挖制、合板、安装配件。古琴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乃至千年,关键在于琴体外面一层大漆灰胎保护,经裱布、刮灰胎、装琴徽、镶边、面漆制作等多个工序才算完成灰胎制作。古琴上弦调音,用硬木加工成雁足和琴轸,将雁足安装入足池,搓制绒逗、给琴弦打制蝇头,将绒逗、琴轸、琴弦安装上琴体,最后挂琴穗、题刻琴名。
岭南派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一支。岭南制琴多用古建筑修复时置换下来的优良木料,重视岭南传世古琴复制再造。琴体配件的设计、漆色的髹饰等方面有古雅含蓄、温润内敛的风格。岭南古琴构思巧妙、随物赋形,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项目传承人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