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米制作技艺
蒲米,又称熟米、菩米,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河源市紫金县各镇及周边梅州市五华县、汕尾市陆河县等客家地区。据《紫金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陈荣祖教民食用熟米,去湿除寒。此后蒲米在紫金广泛流行,世代传承,延续至今。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除农村保留蒲米制作以外,紫金还出现蒲米专营公司、作坊等销售网点,蒲米制作以产业形态传承发展。
蒲米的制作,首先选用本地油粘、黄花粘、双谷粘等俗称“尖仔米”的优质稻谷和优质山泉水,经蒸、煮、晒精制而成。其制作技艺分煮谷(焖谷)、蒲谷(转锅)、晒谷(干燥)、碾米四个步骤。煮谷(焖谷)是用大生铁锅柴火将清水煮开,将稻谷倒入锅内抹平,水浸过稻谷 2 -3 厘米为宜,去掉漂浮在水面的杂质,盖上锅盖,再煮 5 - 10 分钟熄火,让其自然焖 5 - 6 个小时,要慢慢熟透。蒲谷(转锅)是要先将锅里的稻谷由上至下按顺序捞起放入箩筐排干水分,再按顺序放进干锅里,按一定比例加水,盖上锅盖生火加热 30 分钟左右,锅底烧干有噼噼啪啪响声时停火,焖 1 - 2 小时产生色、香、味后,开盖将稻谷放到箩筐装好。晒谷(干燥)要在干净的晒谷场上将蒲谷均匀散开,厚度约 30 厘米,每晒 1 小时翻一次,5 - 6 小时谷就可晒干,保证持水率在 13% 以内。碾米传统方法是用石砻砻谷,再用风车去谷壳分离出糙米,用筛子筛掉碎沙,筛选出颗粒饱满的熟米,再用簸箕去掉粉尘。
蒲米外形比普通生米略大,黄白色,呈半透明状,如“玉石翡翠”,吃起来口感香甜,具有消食和除湿去寒等功效,食用方法有蒸饭、煮粥、爆米花或者制作米橙、糕点和擂茶等,用蒲米制作的“蒲米鸡饭”是紫金客家特色菜。
蒲米制作技艺为研究客家社会发展史、饮食文化、传统习俗提供了鲜活样板,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该技艺在民间广泛传承,对促进紫金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

项目传承人
名录推荐
佛山木版年画
2019-06-25
惠东渔歌
2017-04-17
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2017-04-16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