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展馆> 新闻动态> 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训班和传承基地培训班在汕头成功举办

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训班和传承基地培训班在汕头成功举办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培训班 时间 :2015.12.06

       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训班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训班于12月16日-18日在汕头市举行。来自省内各市文广新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300余人参加了培训。 

      12月16日上午举行开班仪式,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杜绍勤主持,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煜生致开幕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伟时作开班动员讲话并对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本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训班,特别邀请了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山东省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德龙为大家介绍了山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枫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思路与思考”为主题,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定位、规划等问题进行阐述。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秀薇在会上介绍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规划制订的做法和经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温宪元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及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朱钢博士分别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等也进行了学术探讨。培训班同时还邀请了广东省文化厅计财处副处长陈万钊以“省非遗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与使用”为主题,提出了一些在非遗工作中资金申报问题,例如补助拨放不及时、重复多头申报、申报依据不足、超范围申报、审核把关不严格等等,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训班分别邀请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陈忠烈和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为大家授课。 

      陈忠烈副主任讲课的主题是“如何加强传承基地硬件环境的科学设置和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他认为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最重要的是那一块“地”,但这块“地”并不单是建筑空间,更重要的是文化空间、文化环境。基地的硬件建设也不仅是建筑性硬件的建设,还应该包括原料基地的保护建设。因此“硬件”应该与“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活态的非遗传承基地”。他认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个人设立非遗活动展示场所。并对非遗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宋俊华教授的授课主题为“如何正确处理好传承基地与项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从非遗传承基地的概念、活态的传承基地建设的核心、活态的传承基地三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要处理好五方面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稳定性与变化性)、传承与传播的关系(纵向与横向)、传承与研究的关系(时间与理论)、传承与利用的关系(生产与消费)、传承基地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局部与整体)。 

      此次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实地考察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和广东潮剧院。 

      为期三天的培训,通过授课、案例介绍及实践观摩等方式,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对下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班仪式

培训班现场

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