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展馆> 新闻动态> 新疆哈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非遗基地考察学习

新疆哈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非遗基地考察学习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新疆哈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非遗基地考察学习 时间 :2016.05.07

       4月23-2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疆哈密刺绣培训班50名学员,在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裴继刚教授、辅导员王志杰老师、黄健聪老师带领下赴佛山、深圳非遗基地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

       谷雨时节,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

       培训班一行先来到佛山,实地参观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1506家居艺术街、柏林艺术馆、岭南新天地。考察学习期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温桂梅、广绣绣娘劳女士的陪同下,通过现场解说,市场考察,学术交流,详细了解了石湾陶艺、广绣等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材料来源情况,实地察看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情况。

        此次考察学习,开拓了新疆哈密刺绣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学员的视野,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设计生产水平,增强非遗传承后劲,让非遗更好地走入了现代生活。

        24日清晨,广州的天有点昏暗,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即将前往深圳研习和放松的新疆哈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们的心情。两辆巴士载满了从天山远道而来的客人,载满了一个个充满期待和兴奋的笑脸。

       遥远的内陆地区干涸,地表形态荒芜,南方的湿润带给客人们的不只是新鲜感,更多的是一种喜悦与感动。从羊城至深圳,沿路水域丰富,客人们一路兴奋地拍照,车厢内载歌载舞,一路的欢声笑语相伴。两个小时之后,到达了此次学习之旅的第一站——深圳文化创意园。

       深圳文化创意园矗立在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路和福强路交会点,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高端文化产业的创意、办公、展示、交易及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新型文化产业园区。下车时深圳的阳光很好,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非遗传承人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有秩序地进入场馆。拍照不断、笑语不断,学员们们参观学习的脚步遍布玉石区、书画区、刺绣区等,学习的乐趣在游玩中发挥到极致。

       在书画区参观时,绣娘们认真地讨论那些装裱起来的书画并描摹学习。领队的帕姐向我们介绍道:“书画方面对我们的刺绣借鉴意义比较大。绣娘们以前接触的书画不多,自己也无意识去模仿书画中的内容并运用到刺绣中,在这次的学习后她们会去有意识地借鉴书画,这样绣品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特别的是,书画区一位书法家孙云石现场泼墨,吸引了不少绣娘在旁观摩,一位绣娘更是难掩激动之情,在旁拍照,并向我们说,她曾在新疆看过孙云石大师的现场作品,自己很是喜欢。

       一家手工桑蚕丝被作坊是绣娘们极感兴趣的。领队的帕姐(帕丽旦木.司马义)进门后看了一眼店内的杯垫绣品之后便说道,“像这种绣品可以很肯定地说是机器所制”,在向店主确认了之后她继续介绍到:“机器产的绣品针脚稀疏,接线也处理得很不好,不像手工制品,要精致得多,但是一件绣品耗费的时间比较多。我们的绣品注重实用性,绣娘们在农忙之余就会刺绣,除了自己用也会拿到市场上贩卖。”

       2点左右,大家在创意园前拍完大合照之后便踏上了前往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行程。巴士开在上山公路上,窗外山壁上绿油油的植物一路后退,车上的欢声笑语一路向前。

       大雨来得突然又干脆,然而这并不能熄灭客人们的热情。学员们对于这无边无际宽阔的大海没有任何抵抗力,撑着雨伞愉快交谈游玩留影纪念,有些人脱了鞋子在海边沙滩上玩水。快乐的时间似乎总是那么快,一个多小时候后集队即将返程时,帕姐把大部分学员的感受翻译并传达给我们:“太开心了!我们都不愿意离开,想要再跟大海多亲近一会”;“对于我们来说这太新鲜了,就算是下雨也没有关系,我们玩得很开心,带队老师也真的很好,他们这次活动的安排真的让我们很高兴,收获了很多也玩得开心。这次来到广州学习真的很值得!”可以看到,有些人衣服湿了,有些人脱了鞋子赤脚行走,但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色,坐上了回广大的巴士。

    回去的路上,天渐渐地暗下来,车厢里一如既往地充满歌声与欢笑声。四五月份的广州,多雨的季节,文化部的非遗传承人的研习活动,在春风细雨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记者:李星星 傅梓婧 / 摄影:欧永新 李可旻


培训班学员在认真考察学习

学员与带队老师合照

新疆哈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学员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