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诗意岭南”系列慕课:酌一杯中秋情浓,品一番月圆故韵
忽嗅满园金桂香,抬首碧霄月已圆。
中秋,始于《周礼》,普及于汉,定型于唐,盛行于宋,到如今,已经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了。中秋之夜圆月高悬,古人将明亮的圆月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不禁举头望月,与千里共婵娟,与天涯共此时。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以此寄托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这轮圆月的背后又藏着多少悠悠韵事呢?下面不妨让我们跟随荆方老师,以诗画入酒,酌一杯中秋情浓,品一番月圆故韵吧!
第四课《月满月半,寻常悲欢》
上面的这幅画名叫《瑶台步月图》,是宋代画家刘宗古创作的一幅扇面画,其描绘的是中秋时节仕女登台拜月、赏月品茶的场景。在古代,拜月是一件大事,必须由女主人亲自操刀主持,才显得郑重。在这一天,人们以心叩月,各有所期:男子希冀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女子希望家庭美满婚姻幸福,游子们则祈求与家人早日团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抒怀,是诗人们亘古不变的题材,翻开《唐诗三百首》,以月亮入诗的就有九十首之多,《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便是其一。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小诗,它表达了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夜晚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愁思伤感。
如果说,端午的标配鲜花是石榴花,那么桂花就是中秋的标配鲜花了。农历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桂花不仅甜香浓郁,特别适合做甜食,而且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里也就有了赏桂花、饮桂花酒的风俗。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品读完王建的诗后,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大气磅礴的词,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节的指定诗词。
其实,这首词最重要的是最后两句,作者用月亮的自然变化规律比喻人间的情感,将团圆的主题升华出另一个解释:沐浴在月光下的思念,也是一种拥抱。这让局限在相思之苦中的人们打开了另一扇门,以慰藉心中寂寥。
想了解更多关于中秋的传统故事,请锁定“广东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听荆方老师为你慢慢诉说诗画中浪漫的中秋节!
本期慕课要点
第一讲:古代女子是如何准备一年一度的拜月盛典?从古画《瑶台步月图》中告诉你!
第二讲:与你讲述中秋桂花与月饼背后的小趣事。
第三讲:从《水调歌头》谈起,谈谈中秋佳节的民间风俗与愁思情绪。
古画新创:教你用Photoshop画中秋灯笼。
· 报名方式 ·
1.使用电脑:登录“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http://www.gdscc.cn),点击“培训”,选择“慕课”,进入课程报名学习。
2.使用手机:关注“广东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微文化”,选择“艺术慕课”,点击“诗意岭南”系列慕课(第二期),进入课程报名学习。或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前往报名页面。
3.请报名参加“诗意岭南”系列慕课的学员在平台报名后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课程管理员微信,申请加入“【诗意岭南】交流群”。
· 讲师简介 ·
荆方
作家,画家。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
现居广州,专职写作。
▶ 2006年为《南方都市报》撰写专栏《广州的前世今生》,首创自说自画创作形式。
▶ 2015年进驻《今日头条》,图文作品以单篇阅读量四百万入选自媒体周冠军。
▶ 2017年进驻《网易新闻客户端》,图文作品连续两年荣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称号。
▶ 2019年,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穿越去古都》,并推广至东莞等分馆。
▶ 从2010年至今,出版手绘本怀旧散文集《我是六零后》《青春期》《光阴拼图》,手绘本美食文化散文集《舌染红尘》,手绘本悬疑短篇小说集《无岸旅人》等八本著作。

慕课海报

《瑶台步月图》 (素材来源于网络)

以上手绘图选自荆方《古诗词里的博物课》

快速报名通道

扫码添加管理员微信

荆方
相关推荐
- 【精彩回顾】“种子计划”非遗小记者训练营、实践营圆满结营!
2023-11-16
- 双节同庆,潮玩非遗
2023-10-07
- “丝路粤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粤新携手绽放非遗新彩
2023-08-25
- 【精彩回顾】听非遗故事·品服饰之美,记“寻纱”文化沙龙
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