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基层直击> 广州丨乞巧文化节迎来“及笄礼” 千年民俗绽放新活力

广州丨乞巧文化节迎来“及笄礼” 千年民俗绽放新活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关键字 :乞巧文化节 民俗 时间 :2019.08.08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来临,炎热天气也难挡住人们喜迎佳节的热情,为期一周的广州乞巧文化节26场活动正热烈开展中,邀海内外游客和市民共飨乞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

 

今晚,广州塔将为广州乞巧文化节上点亮浪漫之光,50名少女将与父母一起完成“十五而笄”的重要人生仪礼。

 

从珠村、车陂乞巧民俗,到城市地标广州塔下古韵庄重的女子成人及笄礼,传统与现代元素在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汇合,在城市中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为市民游客带来穿越古今、传统而时尚的文化盛宴。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中国人传统民俗节日,源于民间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今年恰逢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的第15个年头,千年民俗也迎来“及笄礼”。

 

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落户天河珠村至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珠村乞巧早已从村落民俗上升为惠民的大型文化盛典,不断创新,走入现代生活,来到年轻人身边,成为平常日子里的美好记忆。

 

15年来,不断攀升的人气正是乞巧这一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的最好注脚,也是“及笄”之时乞巧文化节不断创新的动力。在推动大湾区建设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通大湾区的文化血脉,广州正在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正绽放“新活力”。

 

融合传统民俗新创意:

 

乞巧文化节有了26般新“玩法”

 

悠扬的乐声响起,屏幕上出现珠村古巷,在炫酷的光电技术中,舞者翩翩起舞,演绎珠村女悦儿复苏乞巧习俗的故事……在8月2日举行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式上,原创微舞剧《人兮巧夕·梦筑天河》在天河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上演,赢得阵阵掌声。

 

舞剧结合5G新时尚,利用光电技术呈现众多与潮科技相关的信息元素,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绎,展示了天河区建区、发展、新时期的不同面貌以及青年一代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

 

创新不止于此,在26场活动中,串起了乞巧文化节从传统到新潮的新玩法。挂祈福灯、看宗祠剧、漫步“鹊桥”、逛“潮墟”……8月2日,利用暑假来广州游玩的四川人小周和朋友在车陂潮墟中玩得不亦乐乎。小周说:“原本以为传统节日只有民俗展示,没想到有吃有看有玩有体验。我们还去走了‘鹊桥’,感觉这样的美景就像身在画里。”

 

除了传统的七夕民间手工艺展示外,从8月2日开始,一系列的潮玩内容在广州乞巧文化节车陂分会场上演,其中包括:东岸社区摆七娘、七夕潮墟、七夕灯谜祈愿、七夕汉服巡游、七夕文艺汇演、中元祭祀活动、中元河灯祭、中元晚会、中元公益文创集市、沙美宗祠乞巧展示等“潮玩”广府文化项目。

 

巧手巧作赛巧艺。近几年来,广州乞巧文化节系列活动迎来海内外的乞巧文化爱好者。为了弘扬传统乞巧民俗文化,促进乞巧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的传承发扬,自2012年开始,每年广州乞巧文化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赛巧会”。而汉服设计、文创产品,这些年轻人偏爱的流行元素也融入今年的赛巧会,发掘出了新“玩法”。同时,还将举办及笄礼汉服设计大赛、七夕文创大赛等活动。

 

“当下正掀起汉服热,我们在赛巧会中加入这个元素。通过设计大赛,使得年轻人在不断的文化挖掘中对乞巧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据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巧思妙想传乞巧”七夕文创大赛、“千年乞巧、仪礼古韵”及笄礼汉服设计大赛都是在今年首届举办,借此动员大众关注乞巧文化,鼓励乞巧手工艺人再创新作,促进乞巧手工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共话匠心传承。

 

激发乞巧文化新活力:

 

十万人相会古今“鹊桥”写就浪漫七夕

 

夜幕降临,随着有节奏的鼓点打响,龙狮巡游队带着数十位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们巡游在车陂涌边的路上。人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眼前震撼的一幕:在上万市民游客见证下,“牛郎”和“织女”们在“鹊桥”上相会。“鹊桥”由龙溪桥装点而成,桥上挂满了祈愿灯笼,写下车陂涌上的浪漫。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今年乞巧文化节首个分会场车陂人气“爆棚”。记者从车陂分会场主办方处了解到,仅仅在2日-4日的三天活动中,就有10万人前来体验七夕。车陂乞巧分会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桥上祈愿桥红灯星星点点,桥下人头攒动,“潮墟”等文化创意活动人气爆棚,成为这个乞巧文化节独特一景,刷屏了朋友圈,前来祈愿、过节,体验乞巧习俗的人流络绎不绝,更有人表示,这一情形美过电影千与千寻的场景。

 

“今年首设的车陂分会场作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的补充,为乞巧这一传统文化创造了新场景,将‘鹊桥’‘潮墟’这些应用场景引入,打造文商旅空间,这一方式也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广州市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苏志均表示。

 

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的传统节日里,除了传统的“鹊桥”,不可或缺的还有为单身男女量身定造、充满仪式感的“相亲大会”,也成为现代“鹊桥”。

 

8月3日,“遇见红船,预见爱”——2019七夕鹊桥青年联谊会以及“缘聚天河·情定七夕”——2019年天河区第十届单身青年交友联谊举行,据活动执行方介绍,联谊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希望借助联谊,为青年朋友们提供表达情感共享的平台,找到“爱的归属”,让天河成为家的港湾。

 

在游船上,单身男女牵手浪漫,古老的牛郎织女故事有了现代版的新故事,将民俗节日转变为现代记忆。“我想我会记住这一天,在传统七夕节日里遇到了心动的人。”一位参加联谊活动的青年表示。

 

在苏志均看来,从古时“鹊桥”到现代“游船联谊”,诉说的均是“缘聚”的七夕内涵,而体验式、打卡式正是现代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新方式。而从珠村到CBD天河路商圈、从珠江红船到车陂分会场,多年来乞巧文化节空间的不断拓展也是传统文化不断走入现代生活的写照。

 

“在传统文化中设定新场景,可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提升乞巧等民俗文化产业‘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要吸引人气,更要留住人气。”苏志均说。

 

延伸文化传承新内涵:

 

乞巧文化走入生活凝聚记忆

 

在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天河珠村,作为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会场,8月2日至8月8日,珠村以良潘公祠、元德陈公祠、北帝庙、乞巧苑(八社)、七社、明德堂将展示摆七娘等传统乞巧活动,展示着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走在珠村内,若是你问明德堂在哪,一定会有热心村民前来指路,还一路充当导游,一边介绍传统乞巧习俗一边带你走向目的地。珠村村民、天河珠村乞巧文化市级传承人潘剑明这样形容乞巧文化对于珠村的影响:“因为乞巧文化,珠村变美了,变好了,也变开放了。在珠村,人人都是乞巧‘代言人’,村民都是带领游客走近乞巧文化的导游。”

 

而在车陂分会场,东圃小学的传统摆七娘供案上,各色精美的巧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除了七娘盘等传统巧品外,还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作品,颇具车陂特色。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作品中,不少都是小学生的作品。

 

供案上,一幅名为《一江两岸》的作品正是由东圃小学几个班的学生和巧娘共同完成。在长达1.8米,宽约0.6米的作品中,河涌两岸共赏龙舟的场景栩栩如生,一百个神态各异、动作不一的人偶正是出于孩子们之手,将车陂百年龙舟景再现。

 

“这些作品孩子们做了差不多一个学期。”车陂街东岸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郭艳红说。据她介绍,今年的巧品制作准备了2个月之久,其中年纪最大的参与者今年已经82岁,年纪最小的才7岁。这些巧品多达上百件,光摆出来就花了4天时间。

 

“其实,从老人、到孩子,在车陂,乞巧文化早已走入生活。”郭艳红笑称,在车陂扎根社区十多年后,如今的她也成为制作巧品的主力之一。“七娘盘和不少剪纸都是我做的。”

 

天河区举办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时,冯瑜便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到筹备策划工作中,见证了15年乞巧文化节的发展。在她看来,珠村及车陂人人参与乞巧文化传承的氛围,正是乞巧文化节一年年创新发展的最佳写照,“让七夕成为广州特色的节日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广大市民能参与、过好自己的节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新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而在其中,文化就是‘鹊桥’。”冯瑜说,“未来,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以更多新形式、新内容,讲好天河新故事,让城市留住记忆,让古老的民俗焕发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http://www.gdwh.com.cn/whwnews/2019/0807/article_4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