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基层直击> 中山丨粤韵流长:中山粤剧如何唱新唱响

中山丨粤韵流长:中山粤剧如何唱新唱响

来源 :南方日报 关键字 :粤剧 中山 时间 :2019.08.09

在中山市石岐区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曲艺活动室,群声曲艺社的粤剧爱好者们在乐师的伴奏下,正一展唱腔。一旁的书架上,摆满了传统粤剧唱谱。这是活跃在中山民间150多个私伙局、曲艺社中,日常切磋交流的一幕。

 

每周六上午10点开始,在中山市紫马岭公园香山大戏台上,作为专业院团的香山粤剧团,会为市民准时响锣,献上一个半小时的免费粤剧演出。

 

在粤剧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山,民间粤剧爱好者与专业粤剧团体,以不同形式开展活动。在热闹之余,中山粤剧如何能唱新唱响,吸引培育更多年轻人参与,也是中山粤剧人遭遇与探索的命题。

 

群声曲艺社  一群民间粤剧爱好者的探索

 

“中山民间大概活跃有150多个私伙局,而在石岐区就有40多个。石岐是中山私伙局数量最多的镇区之一。”石岐区文体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王毅斯介绍。

 

事实上,石岐桂园社区正是原中山县粤剧团办公所在地。解放后中山粤剧主要力量就在石岐区,是中山粤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粤剧在石岐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群声曲艺社便是石岐区40多个私伙局团体中的一个。今年75岁的群声曲艺社社长缪柏江,人称“江叔”,曾是原中山县粤剧团的文武生。1982年原中山县粤剧团改制解散,离开剧团后,他一直活跃在民间粤剧活动中。2000年,江叔发动成立群声曲艺社,通过曲艺社,维系了不少原中山县粤剧团的老员工以及粤剧爱好者。曲艺社中掌板(锣鼓)、二胡、花旦等,都是过往粤剧团的相关人员。“可以说秉承了原来中山县粤剧团的衣钵和传统。”缪柏江说。

 

2006年,作为社区内的热心者和老党员,江叔向石岐区桂园社区建议,社区可以给曲艺团一个场地,而曲艺团则可反过来以送戏演戏的方式服务社区。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回复,桂园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曲艺社腾出一间活动室。而缪柏江以及曲艺社成员们也出钱出力,对社区提供的场地进行重新装修。群声曲艺社终于“从爱好者家里搬出来”,有了自己的固定场所。

 

从此,群声曲艺社一边开展粤剧活动,一边慢慢吸引培养新的成员。从2006年的十几人发展到2018年的四五十人。除了人数增加之外,曲艺社专业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2018年,群声曲艺社的热心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决心排一出长戏,弘扬粤剧文化。粤剧长剧又叫大戏,不同于折子戏,一般有六到八场,会有更多角色和曲目,对于参演者的要求也更高。从编剧、演员、舞台设计到美编、服装都有综合性的更高要求。

 

“做这件事情全凭爱好者们的一腔热情,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江叔说,当时他自己拿出1万元。有移居国外的爱好者甚至为此专程赶回来排戏,并自掏腰包拿出7万元支持。

 

2019年3月17日下午,由群声曲艺社的长戏《墙头马上》在石岐影剧院开演。回忆起长戏上演的场景,江叔至今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当时可以说整个石岐的戏迷都动起来了!”他说,《墙头马上》下午2点开演,到下午4点多,有些上了年纪的婆婆本来要去买菜、带孙子,都坐在那里不动了一直追看下去,现场称赞声连连。“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山本地粤剧迷近年来少见的一出自编自排自演的大戏。”江叔无不骄傲地说。后来,有粤剧爱好者还赞助群声曲艺团去中山三乡、东凤演出这部长戏。

 

在群声曲艺社倡导和石岐区的支持下,今年6月底,以群声曲艺社为班底的中山石岐粤剧团在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缪柏江担任团长。王毅斯表示,这是石岐区首次成立区级的粤剧团,希望使石岐区粤剧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步入新的阶段,为居民群众了解粤剧、欣赏粤剧提供便利条件。

 

香山粤剧团  一个专业院团的体制机制尝试

 

在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的中山紫马岭公园内,有几栋成片的小楼,而在小楼尽头,则分别坐落有室内、室外两个戏剧舞台。这里是香山粤剧团的所在地。

 

2008年,为推动中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繁荣粤剧艺术,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山粤剧团正式成立。这是在时隔三十多年后,中山再次成立全市层面的专业粤剧团。

 

“有别于以往粤剧团的单位体制,香山粤剧团在成立之初,就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香山粤剧团负责人邓志驹介绍,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山部分企业的支持赞助下,利用紫马岭公园闲置的配套建筑重新装修,香山粤剧团顺利组建,并在办团体制、经营管理等方面尝试新型公司化运作模式。

 

通过政府购买项目,香山粤剧团开展送戏下乡下社区,送戏进校园等活动。每年到各个镇区送上一场粤剧演出,一年累计至少24场。先后去到中山40多家学校,让中小学生学习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普及。每年,香山粤剧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执行的大大小小演出约有一百多场。这些活动不仅为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欣赏粤剧艺术及互相交流的机会,也为香山粤剧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项目和资金保障。

 

2014年“五一”节开始,香山粤剧团在紫马岭公园剧团内广场设了一个固定的演出舞台,每逢星期六上午10:00-11:30,免费向市民提供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只要天气允许,每周准时响锣。

 

在紫马岭公园内的“香山大戏台”前,只要粤剧唱声一响起,台下观众都会格外安静,六七十岁的老人则不约而同、颤颤巍巍地掏出手机,或拍照,或录音。不算太小的内广场中,摆放好的凳子被坐得满满当当,平均每次观看的市民超过300人。

 

除了剧团的专业演员外,“香山大戏台”每周还会邀请一个乐曲曲艺社或爱好者社团来参与演出互动,并与业余爱好者进行交流、辅导和提升。“这个大戏台很受粤剧爱好者的喜欢,很多铁杆戏迷会来围观看戏。不少人还从沙溪、三乡专程过来。”邓志驹说,香山粤剧团发挥体制灵活性,通过政府项目采购、企业赞助、商业演出等多渠道办团。同时,也不放弃核心价值,为社会群众丰富文化生活作出一份贡献。

 

目前,香山粤剧团演员、乐队、舞台、行政人员在内共有28人,在大型演出时,会根据项目需求另外聘请人员。邓志驹表示,“在大型演出时,我们可以组建一支七八十人的队伍,但是平时保持日常人员不超过30人,这样可以使剧团更加精炼有弹性。”

 

在大型演出和创作方面,香山粤剧团也收获颇丰。剧团相继创作了《血沃共和花》《南国菩提》剧目,代表中山市分别参加第11届、12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了优秀剧目二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音乐创作奖等奖项。《南国菩提》还到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共鸣。

 

共同的挑战  资金紧缺、人才受众培养乏力

 

无论是民间粤剧爱好者的探索还是专业院团的体制机制尝试,热闹背后,中山粤剧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与隐忧。

 

原中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现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何咏梅介绍,中山目前已正式注册的曲艺团体有近百个。不过大多数曲艺团体以自娱自乐为主,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升。

 

邓志驹指出,活跃在中山24个镇区的一百多个曲艺社、私伙局,是中山粤剧传承和推广的一支重要队伍,但民间粤剧爱好者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体现在乐队水平上。一个好的乐队,往往能够对粤剧唱腔水平提升给予很大帮助,而目前民间曲艺社、私伙局拥有上述条件的并不多。另外,协助民间粤剧团体提升水平、培养新的粤剧人才,需要一定师资力量沉到镇区基层进行辅导培训,这些力量目前也明显缺乏。

 

王毅斯说,以石岐区内的40多个私伙局为例,大多靠社团成员自发缴纳筹集社费资金来维持。部分粤剧爱好者可能是企业人士,会对私伙局有所赞助,但是一般数额不会很多,也不会很稳定。

 

“民间这类自娱自乐的活动,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支持和指导,很难发展壮大。没有经费也不容易走得长远。”缪柏江说,即使业余爱好节省着用,也有不少费用是免不了的:排戏演出的交通费、餐费、邀请乐队伴奏费用等,虽然不多,但是一年算下来也好几万元,而把乐器、音响等“家当”基本购置齐,也要有十万元以上。

 

他认为,如果能有经费支持,曲艺社、粤剧团可以召集人员编排演练,购置服装器乐,不断提升水平,这样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经费不足,则容易陷入另一个方面的恶性循环。

 

资金是在物质保障方面集中体现的一个问题。而中山粤剧面临的一个更深层次挑战,则是新的人才和观众如何培养的问题。

 

“群声曲艺社里最年轻成员的都已四十多岁了。”缪柏江说,他在桂园社区培训的时候,也有过一两个小朋友说要来学。他把学习资料给对方后,上不了几堂课就不见人了。“这也不能怪孩子,连我家里的年轻人也整天对着电视看综艺和流行歌曲,对粤剧不感兴趣。”同时,石岐区目前仅有一位粤剧编剧,为区粤剧团和相关曲艺社排戏演戏出谋划策,不过也仅此一位,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而在香江粤剧团的主要演出和购买服务中,商业性演出的占比也非常小,邓志驹说,除了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人,粤剧在年轻人中还较“冷”,也不太受到商业市场的热衷。

 

王毅斯坦言,从更大的角度而言,粤剧文化一定要推陈出新,有所变革。“可以看到,现在粤剧的受众越来越少,如果吸引不到年轻人,粤剧走向式微是一种必然。”他指出,如果传统文化不自我革新、挖掘新亮点,很容易会走向衰亡,这是历史上很多文化发展的前车之鉴。

 

解决之路与期盼  加大支持与自我创新提升同步

 

中山粤剧所面临的挑战,事实上也是粤剧业界所有从业者、爱好者共同面临的话题。如何进行破解?

 

邓志驹认为,有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固然好,但是粤剧团体也不能依赖等靠要的思维。“在全省有一些地方,由政府包办或者资源倾斜的粤剧团体,就发展得很好;没有政府支持背景的,连生存都很困难。”他认为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粤剧发展思路,从体制机制和经营运作上都比较落后,没有真正跟社会接轨。

 

他表示,粤剧团体要提高自身的演出水平和服务能力,用质量来打动受众,从而获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要从自我提升中找办法,多与高层次的粤剧团体和高校建立沟通合作渠道,吸引和培养粤剧人才,这样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破除行业发展的瓶颈。

 

邓志驹觉得,对于中山而言,做好粤剧传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每年有大笔资金或者产生好几个大规模专业剧团才是出路。中山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特点,打造出具有中山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粤剧项目。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围绕孙中山文化以及中山历史上的粤剧名家打造相应剧目。以粤剧文化为纽带,推出湾区大戏台,邀请粤港澳的粤剧团来交流演出,促进大湾区的文化融合。

 

“中山还可以参考苏州园林与昆曲融合、广州珠江夜游与红船粤剧表演结合的方式,将中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粤剧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生相伴’、可持续的演出方式。”邓志驹说。

 

作为香山粤剧团负责人,邓志驹正在联系规划与中山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培养粤剧人才的平台,使中山拥有常态化的本地粤剧师资力量和学生储备。“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合作和支持,在职校开设粤剧专业或演艺文化二级学院,侧重在中山本地范围招收学生,培养后备力量,为中山粤剧长远发展做储备。”他说。

 

目光回到石岐区,在成立区级粤剧团后,石岐下一步准备全力争取中山市粤剧传承基地落地。“如能争取到这块‘牌子’,则会有专项经费,可以进一步重点培养提升有实力的私伙局、曲艺社。”王毅斯说。

 

他介绍,下一步石岐区还希望能让粤剧推广与时俱进,通过粤剧走进区内中小学校园等形式,吸引年轻一代,培养更多观众,让更多人喜欢、学习粤剧。

原文链接:http://www.gdwh.com.cn/whwnews/2019/0809/article_4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