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基层直击> 江门丨推进非遗保护和弘扬——邑大学子走进江门市文化馆进行非遗调研和场景建模

江门丨推进非遗保护和弘扬——邑大学子走进江门市文化馆进行非遗调研和场景建模

来源 :江门市文化馆 关键字 :非遗保护,场景建模 时间 :2022.10.03

在建团百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下,为加强非遗文化保护,提升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保护新模式,在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遗脉相承”实践团队来到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情况和场馆进行参观调研,并且进行场景建模。


调研江门市非遗保护和宣传概况

江门市现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2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26项。为了深耕、整理、延伸江门非遗文化研究,加快推进江门市非遗文化推广与建设,五邑大学“遗脉相承”团队走进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队主要对江门市非遗展厅在展的各类非遗文化作品及其衍生品针对性地进行了分类和了解,主要展示镇濠泥鸡、茶坑石、宫灯等的技艺类作品,以新会葵艺为主的传统美术类作品,以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为主的彰显古代先民移民文化精神的非遗民间文学文化和以鹤城客家花炮会为主的民俗活动等。展厅展出江门市各级非遗和工艺美术作品,并设置了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区,如茅龙笔体验、新会葵艺等,同时展示了很多非遗技艺的简介以及历史渊源。展厅展出的江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江门非遗风采,阐释了新一代优秀非遗传承人对守艺与创新的不懈追求与美好向往。一件件展品承载着历史记忆,一张张照片传递着匠心精神。江门市非遗展厅在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展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促进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让人们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文化来源于历史的传承和创新,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手工技艺的非遗之美和发自心底里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遗脉相承”队伍与江门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中心的麦老师详细介绍了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镇濠泥鸡制作技艺、新会鱼灯、茶坑石雕刻技艺等非遗的保护和弘扬发展情况,指出了目前江门市非遗保护和宣传推广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给调研活动提供了许多建议。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深感责任重大。


场景建模,搭建“云”展示平台

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方式展现非遗项目,通过与科技的创新性结合,非遗产品更加立体化、大众化,令人耳目一新,让人对非遗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遗脉相承”团队利用三维相机对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进行建模,高精度还原展厅的数字化模型及结构场景,通过AI算法对建模场景准确还原。“遗脉相承”队伍希望继续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建立非遗数据库,通过各项科技新技术,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相结合,打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历久弥新。同时,团队将3D场景模型授权给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开展公益性展示展播,探索“馆校共建”新模式,为更好地宣传推广江门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