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基层直击> 韶关|巧手传古韵,艾叶寄安康,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顺利举办

韶关|巧手传古韵,艾叶寄安康,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顺利举办

来源 :韶关市文化馆 关键字 :古韵,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时间 :2025.05.20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在粽叶飘香、艾草摇曳的美好时节,韶关市文化馆开展了一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包含端午节传统文化讲解、非遗项目讲解、非遗手工制作等环节,让更多群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开场,主持人结合视频为现场观众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到纪念屈原的动人传说,再到各地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系列解读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非遗小课堂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主持人在课堂上为观众介绍了两个与端午节相关的韶关非遗项目——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和曲江竹筒糯米粽制作技艺。

韶关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初七举行,包含龙舟下水、采青、龙舟互访、洗码头、竞渡、吃龙舟饭、唱龙舟歌、包粽子、挂菖蒲、喝龙舟水、起龙舟等程序,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2011年,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曲江竹筒粽的历史则可追溯至盛唐时期,据《曲江县志》记载,张九龄任宰相期间,曾将家乡“以竹筒贮米而炊”的食俗带入长安,竹筒粽由此得名“风度粽”,成为盛唐宫廷的端午贡品。宋元时期,随着南岭古道商旅往来,这种以丹竹为器、以糯米为魂的独特工艺,在瑶汉交融中不断演化,形成了“三浸四蒸”的古法技艺,既保留了粽子的传统,又创新性地使用竹筒来提升香气与口感。2023年,曲江竹筒糯米粽制作技艺入选韶关市曲江区第1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插艾叶也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因此,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艾草锤制作环节。艾草锤是一款健康养生的非遗文创手信,不仅融合了艾草的祛湿散寒、提神醒脑的功效,还巧妙地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刺绣”与瑶药相结合,承载着端午祈福安康的美好寓意。

在老师和文化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大家纷纷开始了艾草锤的制作。在制作环节中,锤头塑形是首要环节,也是最大的挑战,需要将柔软的混合材料揉捏成圆润饱满的锤头。通过反复练习,大家逐渐掌握了艾草锤各个环节的制作方法,从填充艾草香料到包裹布料,再到缠绕丝线,一个个圆润饱满、香气扑鼻的艾草锤逐渐成形。亲手制作的艾草养生锤,不但凝聚着大家对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祝福,而且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巧手传古韵,艾草寄安康。此次端午节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接下来,韶关市文化馆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日常,在新时代绽放历久弥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