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直播回顾】“诗文书画好传家——岭南文人世家的家风传承”主题分享会在省文化馆举办

【直播回顾】“诗文书画好传家——岭南文人世家的家风传承”主题分享会在省文化馆举办

来源 :事业发展部 关键字 :家风传承,分享会 时间 :2023.01.05

12月24日下午,2022年“在粤·好家风”系列活动之“诗文书画好传家——岭南文人世家的家风传承”主题分享会在省文化馆举行,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与其弟书法篆刻家刘斯朗,向市民朋友分享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家风传承故事。活动通过“云犀直播”和省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直播,共吸引观众3万余人次在线观看。


天生对文化着迷

分享会上,刘斯奋老师回忆道,父亲刘逸生出生于一个“一本书都没有”的家庭,学历是小学毕业,很早就当伙计、卖水果、做木工等。但是“他这个人很喜欢读书,卖水果也看书,做木工时因为他是左撇子,所以一切工具都不适合用,他学不会就看书,结果很快给人炒掉了。”

后来刘逸生到香港的一家小报做勤杂,帮编辑送稿子买夜宵,得空便拿报社唯一一本《辞源》一页页看,从头到尾啃完。刘斯奋表示,“当时没有任何人鼓励他搞文化,但他天生就对文化着迷,对古典诗词着迷,结果就凭着一口气考到《青岛日报》当校对,后来又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

解放后,刘逸生回到广州进入《南方日报》工作,并与杨奇、秦牧等著名作家一起筹建《羊城晚报》。刘逸生还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报人,工作之余还想做学问,在古典文学上下功夫,陆续发表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等作品,至今发行近百万册。刘斯奋表示,“每天看着他这么忙还这么努力,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受这样的熏陶胜过千言万语。”

刘斯奋认为,父亲刘逸生的人生是纯粹草根的绝地反击,“他这种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父亲的书房对我们也是全开放的,没有阅读禁忌。他写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平等地提出来与他讨论,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交。这种平等自由的家风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我们对待的孩子也同样是平等的自由讨论。”


父亲“身教”,母亲“言传”

刘斯朗则回忆了母亲吴畹华对兄弟姐妹们的启蒙教育,他认为父亲是“身教”的代表,母亲则是“言传”的代表。“我母亲的经历也非常传奇,她是富家女出身,但她怀有一种革命精神,对穷人和农工有一种特别的同情,还会写文章为底层被剥削压迫的工人喊不平。母亲是在报社与父亲相识,那时父亲就是一个穷小子,但她一点都不介意。”

刘斯朗回忆,母亲吴畹华对唐诗宋词也非常着迷,她在兄弟姐妹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念唐诗宋词,教很多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抗日战争时逃难到广西,她已经怀上我大哥,但在西江的船上还乐此不疲地抱着古典诗词在念。后来我大哥认定这是一种大有益处的胎教。”刘斯朗说。

刘斯朗认为,除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母亲对他们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对待生活非常的积极乐观。“她从来都跟我们讲人生是光明的,所以不要被目前的难关所左右,这让我们整个家庭从来都是不怕困难,不把困难当一回事。”

得益于父母身上的这些优良特质,刘斯奋兄弟姐妹之间相处向来和谐,并且志趣相投,都在文艺领域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比如作为长子的刘斯奋,亦诗亦文亦画,长篇小说《白门柳》获得茅盾文学奖,2015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是广东文艺界代表人物之一。长女刘圣宜则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参与《广州通史》的撰写,主编有《岭南历史名人研究》。两位弟弟刘斯翰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曾任广东省学术界代表刊物《学术研究》主编和广州《诗词报》总编辑,著有《曲江集校注》《海绡词笺注》等;刘斯朗则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并对儒、释、道及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学等学问有深入研究。刘斯奋的长子刘一行致力于水墨、漫画创作,曾任岭南美术出版社《画廓》杂志主编;次子刘再行则进行智能交互、新媒体和艺术的融合创新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工业与交互设计系主任。

刘斯奋表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我们家庭从来不是制定好计划、规定好道路去发展,而是随心所欲,所以兄弟姐妹和子侄辈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而且都喜爱自己的事业,所以能够充分把潜能发挥出来。”



活动现场

直播回顾二维码

分享会线上直播现场

分享会线上直播现场

刘逸生著《唐诗小札》与《宋词小札》

吴畹华与斯奋(左)斯翰(中)圣宜(右)摄于香港

刘斯朗

1975年,刘逸生一家在南方日报宿舍吃饭

2018年,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展出“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艺文档案展”

刘斯奋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