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第三期】“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文字与镜头里的精彩相遇

【第三期】“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文字与镜头里的精彩相遇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文字与镜头 时间 :2025.06.20

叮咚!“爱在·文化馆”作品展示列车已抵达第三站,大家对此前推出的征文与视频是不是还意犹未尽?本期我们继续带大家欣赏征文中的百味人生、镜头下的精彩瞬间,以及短视频里跃动的文化脉搏,一起沉浸式体验文化馆里的千般美好!

 【摄影精选】

【视频撷英】

作品名称:

《我和文化馆的故事——锣鼓声响 少年梦起》

拍摄者:欧然、苏婕、张梓虹

来源单位:潮州市文化馆

视频以“少年成长”与“潮州大锣鼓”展开叙事,通过少年与文化馆锣鼓队结缘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潮州市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保护、青少年美育中的桥梁作用。

【美文共赏】

老榕树下新精彩

作者:黄本娟

来源单位:韶关市文化馆

春日傍晚,老榕树下筛下满地碎金,老林拄着掉漆的拐杖,踱步在文化馆门前,不经意的向内瞥去,又迅速收回目光。玻璃幕墙映的他佝偻着背,可国画教室里飘出的墨香混着宣纸特有的气息,像缕缕丝线,缠住了他离开的脚步。

“阿公,要进来看看?”穿文化志愿马甲的年轻小伙探出头,和煦的微笑着。老林慌乱地摆了摆手,但身体却前倾着。国画教室的文具架上,一排排整齐的狼毫笔,一沓沓宣纸,意外探去的眼神久久不愿收回,倏得,喉咙发紧,那些搁在柜底深处,却层层包裹的狼毫笔应该早就……记忆似潮水,袭向老林,八岁那年,爷爷握着他的手在宣纸上勾出了第一笔兰草,让一个小小的野孩子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可爷爷的过世、父亲致残而带来的伤痛打碎了过往的美好,初中辍学打工,砚台、书桌被转卖,只能偷偷留下几只毛笔,藏进柜底深处,不见日光。

“阿公?”文化志愿者的声音惊扰回忆,老林匆忙转身差点摔倒在榕树下,志愿者连忙扶住他颤抖的胳膊。开始绘声绘色解说国画班,不知为何,老林心神一动,竟意外松口,答应尝试一节体验课。

这一堂体验课,他难堪、沉默,却难掩复得之喜,一波又一波的情绪席卷着他。画桌前,老林的手僵得像块铁板,桌下的右腿在隐隐作痛,可当笔尖触到宣纸的瞬间,那些蛰伏了四、五十年的技法突然活了过来。他开始背着布包,拄着拐杖,风雨无阻去往文化馆的国画教室。夏日燥热,榕树叶挟着缕缕微风配合着画桌上宣纸阵阵低吟声,好似美妙的乐章。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总能见到老林在画桌前反复琢磨墨法、皴法、擦法、染法。

在文化馆公益课成果展出现场,老林的《兰草图》悬挂在角落,窗外的榕树枝丫透过阳光似在安抚,又似欣慰地展示。一个又一个的人驻足欣赏他的画作,直到国画大师留下“新意与意境共存”的点评,他的拐杖在瓷砖地面上磕出清脆的声响,发红的眼眶险些兜不住滚烫的泪水。活动持续至晚间,迎来了“人人才艺秀”。老林缩在后排,看退休教师唱粤剧,看幼儿园小朋友诗朗诵,周围充满着欢声笑语。直到主持人报幕:“下面请欣赏书画表演《墨松》”。老林紧张的弦,崩了,浑身僵直地被文化志愿者牵领到舞台。聚光灯下,听着大家为他而鼓的掌声,老林缓缓挺直佝偻的脊背。蘸墨的手如磐石般稳固,中锋运笔,一株墨竹在宣纸上拔节生长。最后落款时,颤抖的笔锋在宣纸上渲开,像极了那年无声的泪珠滑落地面的痕迹。画毕,收笔,老林扶着拐杖向台下鞠躬,目光扫过角落悬挂的作品,一个小小的少年比着大拇指,笑得开怀。

老榕树的叶子依旧翠色盎然,文化馆的走廊日复一日传来“哒哒”的拐杖声,在老林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画技越发精湛,一跃当选为文化馆的国画公益课老师。

如今,老林路过老榕树,不再是望“馆”心叹,他开始带着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梦想。他说,我像一块褪色的布,生活也灰蒙蒙,没想到,在这儿,画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

暮色中,文化馆暖黄的灯光亮起,与老榕树婆娑的枝叶交相辉映。岁月或许搁置梦想,但树影下虚掩的门,愿化作艺术的沃土,静静迎接着每一个渴望精彩的灵魂。

本趟列车即将到站,但“爱在·文化馆”作品展示的精彩永不落幕!

温馨提示:往期优秀作品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翻看哦!

作品名称:《邂逅文艺之美》拍摄者:张笑兵

作品名称:《火树银花》拍摄者:陈剑彪

作品名称:《龙舞古村》拍摄者:陈剑彪

作品名称:《文化飘香》拍摄者:樊穗莲

作品名称:《舞动的青春》拍摄者:罗馨如

作品名称:《高州年例盛景》拍摄者:张浩遥

《我和文化馆的故事——锣鼓声响 少年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