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第五期】“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在光影与文字中期待下一次邂逅

【第五期】“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在光影与文字中期待下一次邂逅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爱在文化馆,展播,活动 时间 :2025.07.04

在前四期的作品展播中,我们为大家精选了部分优秀征文、摄影和短视频作品,共同见证了打动人心的文化故事,以及文化馆的多元服务和独特魅力。本期我们为大家送上今年“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的收官之作——两个创意短视频与两篇优秀征文,他们用镜头展现文化馆用心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和与文化馆的不解之缘,用文字将自己在文化馆的成长历程和深情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快来查收这份沉甸甸的惊喜吧!

【视频撷英】

作品名称:

《文化艺术为大家  用心服务你我他》

拍摄者:林仰明

来源单位:揭阳市文化馆

视频通过“采访”的形式,展示表演者、群众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对于揭阳优秀文化艺术的认可与向往,让全国各地的朋友更加了解揭阳文化,深入体验“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作品名称:

《杨瑞兰与始兴县文化馆的39年情缘》

来源单位:始兴县文化馆

视频记录了杨瑞兰与始兴县文化馆长达39年的情缘。期间,她经历了参赛选手、辅导老师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与始兴县文化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她看来,文化馆一直是艺术成长的摇篮、工作中的坚强后盾、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文化馆是承载梦想的地方。

【美文共赏】

我的公益培训班日记

作者:朱钰

来源单位:韶关市文化馆

向上滑动阅览

2025年2月13日 晴

早春二月,年节刚刚结束,粤北的空气里还充满寒气。在办公室刚坐下不久,手还没捂热,微信突然滴滴滴地响起来,这个点通常都是工作上的安排,我有些忐忑。

培训部的扶主任给我发了个可爱的表情,后面随着一大段小尾巴,大略的意思是让我来担任馆内公益口才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我的脑子有点懵,心里有点不安,虽然早前参与过一些演讲比赛,但是成绩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对于我自己能否背负近20个孩子的教学任务,我心里直打鼓,生怕误人子弟,临了被家长们指摘。

对话框那头的主任大概知道我心里没底,又陆续发来几句鼓励,还和善地提供了许多过往的教学讲义资料。

花了点时间翻阅参考的资料,心里有了点底。或许,我可以从构建一个教学大纲开始?

2025年3月1日 阴

今天是开班第一天,不少学生和家长来得很早。我负责的口才培训班有20个报名的学生,大部分是11-14岁的孩子。

现在的生活条件确实比我小时候好很多,小六或初一的小朋友,就像是一群长势旺盛、会走路的小白杨,直挺挺地杵在场馆里,抬眼看每个大人的眼睛都带着纯粹干净的好奇。

我在前台拿着签到表,邀请这群小白杨签到,特意让他们自己手签。这是出于我自己的一点点小心机,他们签字的缝隙里,我也瞪大眼睛偷偷比对他们的面孔衣服,让这些印象和纸面上的名字一一对应起来。新手上路嘛,还是紧张,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待会儿上课能稍微从容自信些。

好在我不是孤军奋战,扶主任也早早来了,协调着各方人员,还帮忙招呼家长们进入课程通知群,为我扫除许多不安。她家那位几岁的小朋友也被带来了,父母周六的工作,总不好撇下小小的她一个人在家,她分了我一颗薄荷糖。

终于,分针指到了10,第一节口才课正式上课,赶鸭子上架的第一天就混乱地开始了。

我说着自己前两天就打好腹稿的自我介绍,看见小朋友们友好的眼睛,微微松口气。从彼此认识开始,我为双方留下足够的余裕,在做完我自己的示范后,请每一位小朋友思考“怎么通过口语介绍,让人快速记住自己”。我想,人们总是对故事和意象印象深刻,我从这点发散,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去形容和解释自己相伴一生的代号字符,这样做既是方便我开展课堂工作,我觉得也有不少额外的意义。我们大部分人,都带着父母美好的期盼获得姓名,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独一无二呢?即便没有,也许关于名字,其实完全可以生发出很多瑰丽的想象,让有些不自信的孩子,能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我的第一堂课,会让他们第一次有这种惊喜的感觉吗?

我怀着这种目的,开启我规划中的第一课主题——请你们记住我。

2025年3月22日 晴

今天是第三次课,有些意外不少同学开始请假了,家长大朋友给的理由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出去玩儿的有之,另外上补习班的有之。

这大概是公益性课程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免费,参与的人员总会将我们的优先级放在后面。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授课的内容和方式不够有趣?我失去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吗?我不知道……

以后课堂上的人员不会越来越少吧,到最后一期万一没有人了怎么办啊!哎呀……真让人担心!我可不能把工作干得那么失败……

2025年3月29日 大雨

今天大暴雨!

我本来都做好很多小朋友不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人员比上周还齐整,同学们的兴致依然高昂。有两三个小朋友带了小饼干和青团,课后还围过来说分我一份。看来我这个老师没有太失败,真是太好了。

小孩燕儿一样在身边叽叽喳喳地讨论自己学校和家里的琐事,去踏青、参加学校的义卖街、为了上我的口才课甚至放弃了动漫社的活动。心里暖暖的!

说到今天的大暴雨,还有人偷偷爆料自己爸爸的糗事——暴雨天的周末早晨接送孩子,确实是件麻烦事,撺掇孩子要不逃课一周吧。可惜被小姑娘坚定驳回!

看来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很相似,偶尔偷偷懒,是大人小孩都会有的想法。周末起床难得问题,不仅困扰小孩儿,对大人也一样,对学生是考验,对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还好还好,我们都克服了惰性!遵守了一周一会的约定。

学生和老师都很棒!

2025年4月12日 晴

上周清明节,没有上课。

算起来得有半个月没见,小朋友们活力还是满满。我自己像个皱缩的橘子皮,感觉自己的皮都被他们感染得展开了。

但是太有活泼也会带来些小烦恼。男孩子闯祸了。

三个调皮蛋,总喜欢偷偷把门锁了当守关大将,等着其他同学挠门请求甚至发怒,这是他们课间休息的固定剧目。不凑巧,今天大家都出来了,教室里空无一人。等我回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发现大家伙都杵在门口,像大鹅一样探头往教室里张望,才知道门被反锁无人得进。

我佯怒,重重叹口气,虽然知道五楼办公室有钥匙,但觉得十分有必要稍微纠正他们这种捣蛋行为,但肯定不能责骂,那样效果微乎其微。要怎样才能让他们认识错误呢?在上楼的拿钥匙开门间隙,我忽然想到个好点子。

继续上课后,我邀请刚刚的三个小男孩,跟我一起完成临时教学内容。我给他们提出一个辩论话题——课间游戏锁教室门好还是不好?让他们猜拳分配正反进行辩论,再让其他小朋友投票支持,决定要不要批评他们仨。

他们内心其实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猜拳输了只能做“支持锁门”方辩手的小男孩撒娇问,“老师,我能不能说锁门不好啊?”那我当然是不答应的,还承诺如果他能说服其他小朋友支持他锁门的行为,会另外给他奖励。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不支持锁门方拉到足够的票数。但是我想,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希望这场不太一样的“小惩罚”,不伤害他们的自尊,锻炼他们的开口能力,还让他们意识到了错误。

自我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真是完美的一堂课。

2025年4月19日 晴

今天做了传话接龙,锻炼孩子们的复述和表达。

我说的原始版本和经过十几遍复述的故事,已经完全两模两样,他们偶尔的想象力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又有小姑娘跟我分饼干,旁敲侧击地希望我能再组织他们玩一次。

哈哈,可爱的小家伙。

2025年4月26日 晴

今天的课堂组织了读剧会。

我选取的文本是小学课本上的《穷人》《孙权劝学》两个篇章。大家的情绪是快乐的,我看着他们像无忧无虑的小鸟,觉得孩子天真挺好的。他们这个年纪还体会不到娜拉的恐惧和渔夫的烦恼、孙权恨铁不成钢劝学的复杂忧虑滋味,想不到一个穷困的、有6个亲生孩子的穷苦妇人,不可能轻轻松松毅然决然地收养邻居的3个遗孤。他们的台词表演没有一丝一毫的阴霾,虽然情绪不对,但是难得。再过几年,青春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生命体验,也会带来很多复杂心事,可能就再难单纯了。

2025年5月3日 晴

经过语音训练、形体表达训练、辩论赛等教学内容,我评估后感觉,他们现在有能力进行难度更高些的教学内容。该到连词成句、连段成篇的时候了!

我准备好风马牛不相及的随机时间、人物、事件元素,让他们随机抽盲盒,自主编织新故事。

有一组孩子用“医生、乌鸦吐金币、银河”编织了一个让人很意外的小故事,脑洞大开,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人惊喜。当然,有喜有忧,也有的小朋友表现出一种陈旧的套路,非常可惜,他们明明是在最有想象力的年纪。我觉得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启发,这不就是老师该做的嘛!希望他们不要轻易被庸俗的条条框框和范式拘束起来,更加自由地想象,还有两节课,公益课堂就要结束了。想起第一堂课,他们站到舞台上、介绍自己名字的美好寓意都有些磕磕绊绊的样子,现在确实进步啦。希望最后的家长参观日,能让大朋友们发现孩子口头表达的成果,觉得和我一周一会是有价值的吧。继续努力!

文化馆:领我放飞创作梦

作者:刘达标

来源单位:梅州市文化馆

向上滑动阅览

文化馆,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业余生活的最佳伴侣,她帮我解开了许多困顿和疑惑,萌发了许多思想和灵感,让我在忙碌生活中得到不少欢欣与快乐。

说起我和文化馆结下的缘,最早还得追溯自山歌大师余耀南。记得认识大师是在1999年,当时大师在县里的一次文艺骨干聚会上表演,头戴花头巾,反串一个进城的村姑,以一身女装亮相,举手投足间充满诙谐,“惊艳”了全场。舞台上,他“全身洋溢文艺细胞”,“阿哥有心妹有情,铁杵磨成绣花针;阿哥作针妹为线,针行三步线来寻……山歌唔唱唔风流,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叶心唔死,唔同哥聊心唔休……”即兴溜出的山歌令人捧腹,感染了场下大批观众。

2010年,大师为大埔县工商局创作了廉政文化小品剧本《铁局长》,并亲自指导演员备战全市廉政小品大赛。当时我扮演的是小商贩何义夫,另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扮演其妻王文秀。从出场白“烦、烦、烦!一心都想赚大钱,谁知大钱未赚到,赚到一张罚款单”开始,大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抛眼神、摆姿势,步、形、手、眼,每个动作都一心一意指导到位,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短短两千多字的剧本,大师的要求却非常认真,精益求精,我们每天都排练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

双休日,我们就驱车前往大师位于国防酒店后头的宿舍,在门前坪地上,披着银白色的月光继续排练。大师对每招每式均毫无含糊,执著地反复指导我们做到位为止。尤其是表情,必须入戏,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甭看大师虎背熊腰,其实他当时已罹患糖尿病多年,每天都要打胰岛素针,早已没有当年的体能和精力了。每排一次,他中途都要坐会儿,休息下,用毛巾擦擦汗或喝口水。

获奖那天,大师由衷地高兴,一时兴起,抓起竹板,向我们展示以前从民间盲眼乞丐那里“偷”师学来的双手打板绝活。但见他左手持三块、右手持一块,四块竹板在他手上变幻无穷,击发出各类声响和节拍,尤其是那种颤音:看不到手在抖动,但是整个竹板却发出震动,配上即席发挥的五句板,令人鼓掌叫绝。那时我们才了解,原来大师不仅擅长导编唱演,且身怀绝技,出口成诗,应对如流。他那琅琅的笑声、稳重的谈吐、幽默的语言……令其浑身散发出一股超乎年龄的洒脱爽朗。

大师的儿子早逝,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发展到后来,只能拄杖缓行。晚年他更注重传承技艺给年轻人。他常说学表演要“眼勤、耳勤、手勤、脑勤”,他不单这样说,也这样践行。古稀之年的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利用放大镜、手机等工具帮他人修改作品,并让徒弟把他所演所唱所讲的摄制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大师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在感动敬佩之余,油然而生仰而习之之情。

自参演大师指导的小品后,我成了文化馆的常客和粉丝,文化馆成了我忠实的伴侣和形影不离的好友,几乎每年的采风、文学讲座和创作活动我都会挤时间参加,我还经常参加单位和社区组织的主题演讲、舞蹈比赛、歌咏比赛等系列文艺活动,活跃在“琴棋书画、诗文歌舞”的文艺第一线。

在大师的感染下,长期耳濡目染的我,渐渐潜移默化。业余时间,我时常阅读《梅州群文》《大埔文艺》,并开始尝试创作群文剧本。每次单位寄来《梅州群文》《大埔文艺》,我都是第一读者,我都会迫不及待拿来细细品读,看完再细细珍藏好。现在,我的房间里已有好几摞叠得厚厚高高的《梅州群文》《大埔文艺》。空闲时,我会再次拿起,像咀嚼橄榄一般,慢慢品味其中的甘醇滋味;又如品尝绿茶一样,细细感受那沁人肺腑的清香。

回首来时路,过去的岁月充满坎坷波折。我辗转了5个单位,大部分时间在梅州大埔的茶阳、百侯、高陂等多个乡镇工作,早晨5点要查生猪,晚上12点突袭黑网吧,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室温高达36摄氏度,但是三四个人还得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午休;晚上值班,四处星光笼罩下,一人的“孤岛长夜”最难熬。多亏有文化馆出版的书籍陪伴,让我不觉太过孤单寂寞。驻村时条件艰苦,不仅要留神见人狂吠的野犬,还得防备四处溜动的山蛇。台风来时,我坐摩托去浒田村采写当地烟叶种植情况,刚驾车从桥上驶过,大型广告牌就砸落在地,幸好反应及时,捡回一条小命!三河坝朱德大桥的桥墩都给刮进韩江了。我抓摩托抓得两手抽筋了,摩托还不住地向左侧位移,路旁的竹木似刀箭般斜刺过来。一位女行人连雨衣带裙子都被吹翻上飘,一位老者鱼篓打翻,新鲜青鱼、鲢鱼、鳙鱼……满地乱蹦。唬得向来不信神的我连连祷告:“上帝保佑!”

自12岁发表文章至今,我已多年未触笔墨,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再次重拾旧好。笔耕岁月,其中况味甚难言表。在远离都市的山区,我怀揣对写作的一腔热情勤奋笔耕,创作小品剧本,经常起早摸黑,不嫌板凳冷,不怕“闭门羹”。夜深人静时,即是我端坐电脑前与缪斯女神“相会”之际。往往一写就是数个小时,直至手酸臂麻,有时甚至深夜。为构思一篇短短的剧本,我常常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在应急灯下执笔挥笺;午休时突生异想,我会一跃而起将其记在本子上;旁人“侃大山”天昏地暗我竟恍如不觉,兀自手攥不辍。与专职作家和写手相比,我没有整块的时间去搞好群文创作。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化馆和群文创作的热爱之情。作品接二连三的“出世”增添了我写稿的动力,看到文章见诸报端仿如摩挲亲生骨肉,成就感油然而生。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我根据生活实际感悟创作的小品《金牛石》,荣获广东省群文作品评选戏剧类一等奖。

梦想从未走远。20多年来,我始终对写作“忠贞不渝”,与文字朝夕相伴,群文创作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多么艰辛,我从没放下过写稿的笔。虽说未能传承父亲的衣钵,一支钝笔也不锋锐,可却寄托了我的丰富情感和跃动思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汲取文化馆所赐予的源源动力,我坚信,未来我将继续在写作路上跟随文化馆跋涉前行,不断书写新的成长故事。

五期展播,五重感动。随着2025年广东“文化馆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圆满落幕,“爱在·文化馆”优秀作品展播也暂告一段落。但文化馆与你的相约将一直在线。想重温往期佳作?可通过广东省文化馆官方公众号回顾。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美丽邂逅!

《杨瑞兰与始兴县文化馆的39年情缘》

《文化艺术为大家 用心服务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