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育美同行】云端美育,“艺”享盛夏! 七月精彩直播上新

【育美同行】云端美育,“艺”享盛夏! 七月精彩直播上新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全民美育,育美同行,活动 时间 :2025.07.02

 2025年7月,依托“育美同行”广东城乡全民美育计划实施,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文化馆联盟推出“看直播”专题推文,囊括全省各级文化馆的文艺赛事、民俗展演以及四季村晚等优质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直录播,从自然生态音乐会到开渔活动丰收庆典,从红色经典歌会到文创艺术沙龙,带领广大群众体验多元化、高品质的艺术资源与服务,开启全民美育“云端”新体验。

精彩预告

01 

“跟着电影赶大集”东源站

暨2025万绿湖开渔活动(河源)

直播时间 

2025年7月5日

内容简介

开渔活动当日,游客不仅可以领略万绿湖的优美风景,还可以观看渔民拉网起鱼、头鱼拍卖、参加客家乡土集市等活动一场荟萃东源美食、文化、旅游等诸多元素的文化盛会。这既是一次亲近自然的文旅活动,更是一次“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教育活动。

直播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直播

小Tips

万绿湖风景区

万绿湖风景区(即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因其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得名“万绿湖”。风景区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蓄水总量139亿立方米,内有360多个绿岛,山水相依,景色迷人。风景区距河源市区仅8公里,是全国极少数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态旅游区之一。由于地球北回归线带几乎全是沙漠,绿洲并不多见,而万绿湖、西双版纳、鼎湖山三地却是森林茂密、绿意长存,因此,万绿湖与西双版纳、鼎湖山被人并称为地球北回归线“沙漠腰带上的东三奇”。(资源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02

2025“南粤木棉红”

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活动(《长征组歌》专场音乐会)(广州) 

直播时间 

2025年7月31日

内容简介 

2025“南粤木棉红”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活动以“南粤文化‘请进来’‘送出去’”为载体,精选基层优秀群文节目或富有民俗特色的非遗项目、乡村农产品等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本场活动将由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文化馆联盟主办,佛山市文化馆承办,佛山市共鸣百人合唱团协办,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长征组歌》专场音乐会,用音乐讲述党史,展现奋斗的伟大历程,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 。

直播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直播

小Tips 

《长征组歌》

1935年10月,毛泽东曾写下著名诗作《七律·长征》。诗中回顾了红军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达了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首联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以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65年,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之际,诞生了一部以音乐再现长征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的大型声乐作品——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由10首不同形式的合唱组成。它的词作者是新中国开国上将萧华。萧华将军14岁参加长征,22岁当上了司令。多年后,他每每想到当年情同手足的战友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场面,总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于是,他拖着病体,用了近7年时间,创作出了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以此怀念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友,并提醒人们永远记住那段峥嵘岁月。(资料来源:红星网)

精彩回放

01

中国好水·万绿湖开渔活动之接鱼仪式(河源)

内容简介 

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万绿湖开渔的热闹场景,记录渔船满载归来并靠岸的全过程。渔民们将部分鱼获装入盛鱼器皿,运往码头鱼市集中售卖,另一部分则装上装饰大红花的接渔车,运回新港粤菜美食街餐饮店。沿途敲锣鼓、舞猫头狮助兴,商家推介美食套餐和特色菜,共同庆祝丰收,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回放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小Tips

汶水塘捕鱼节

在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还有一项特色捕鱼习俗——汶水塘捕鱼节。这是客家地区冬天集体捕鱼、集体分享丰收成果的民俗活动,传承过程中与周氏宗族和显烈公信仰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俗仪式。

汶水塘位于漳溪畲族乡中联村内,也称为喷泉湖,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汶水塘边早早便会锣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村民们闻风而动,拿着渔网、渔篓、竹筐、水桶等捕鱼工具,纷纷涌到汶水塘。活动开始前,周氏族人要祭拜位于塘边的显烈公,感恩神灵护佑。汶水塘放水差不多时,醒狮绕塘一周,鞭炮骤响,主持人一声令下,中联村周氏族人投身到水塘中进行捕鱼比赛,从鱼塘中捕到的鱼,不管大小均归各家所有,寓意“丰年有余(鱼)”。傍晚,捕鱼活动结束后,村民们燃放烟花以庆祝节日,五彩缤纷的礼花把黑夜照耀得无比绚丽,火树银花不夜天,活动一直持续到亥时结束。

随着近年参加汶水塘捕鱼节的群众越来越多,捕鱼节演变成了游客和村民一起参与的“捕鱼节”民俗活动。汶水塘捕鱼节用捕鱼比赛的方式来祈福“丰年有余(鱼)”,成为中联村每年春节最隆重的活动。 (资源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02 

“育美同行”泉韵飞扬乡村音乐会

——“乐动从化”从化温泉文化旅游节

之温泉音乐节(广州)

内容简介 

活动选址生态设计小镇,主舞台背倚葱郁山林,观众席旁溪水潺潺,天然氧吧般的环境让乐迷们在摇滚、民谣、电子音乐的声浪中,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共鸣。夜慕降临时,灯光与星光交织,露天温泉池畔的“不插电”弹唱会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除了音乐演出,联合多所高校打造的“青春创益市集”同步开启,30余个高校社团摊位围绕场地铺开,涵盖手作文创、非遗体验、环保科普、科技互动等主题,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盛宴。

回放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小Tips

从化温泉传说

从化温泉传说源自从化区东北部的温泉镇,流传至今已有350多年。清朝康熙年间的《广东府州县志从化县新志》中,便记有饭甑泉的传说。相传有一洗甑者没于龙潭,从此有温泉流出,名“饭甑泉”。传至今日,流传较广的传说主要有龙宫煮泉和香粉瀑。这些传说以山清水秀、草木繁盛、佳泉密布的温泉镇自然环境为背景,不仅反映了从化温泉的自然景观,也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使自然美和人性美相得益彰。 (资料来源:广州市文化馆) 

03 

2025年“和美乡村·文化赶集”

广州从化全民艺术普及联盟主题日

(广州) 

内容简介 

活动内容分为“和美集市”、“乡村舞台”“非遗展览”和“三棋比赛”四大板块。集市摊位50个、舞台节目118个,现场观众10万人次,照片直播线上观众22万人次,充分展示了从化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的活力风采和从化区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号召力、凝聚力、执行力,为市民献上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微旅行。

回放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小Tips

狮舞(从化猫头狮)

猫头狮又叫客家狮、獬、豸,是从化特有的狮舞品种,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与珠三角一带盛行的本地狮并存的传统舞蹈。猫头狮最早记载见于清宣统元年《从化县志》“岁时民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东郊,里市饰百戏及狮象。”在从化鳌头镇新围村、城郊街北星村及江埔街凤一村等客家村,每当有神庙滩头祭祀、宗族礼仪、拜春节年贺寿时,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

猫头狮的狮头形状似猫,造型较一般本地狮个头小,双目突出如金鱼眼,扁圆形的大口凶不怒,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草,造型生气盎然,温顺厚道,憨态可掬。传统狮队一般由24人组成,6人一组轮流上场,全套可舞1个多小时。传统的猫头狮舞动作风趣幽默而细腻,舞猫头狮共有四个完整的套路,即拜四面、狮子解洁、寻青(找食)和采红(抢香包)。伴着轻快的锣鼓节奏,猫头狮时而疾驰跳腾,时而磨蹭徘徊,活灵活现。猫头狮舞步伐主要有左右横移步、跃步、金鸡独立式、爪步几种。伴奏有固定的敲打音乐调式,一般节奏为“咚咚喳咚咚咚叮,叮叮咚咚咚咚喳……”节奏分快、中、慢,且随着不同节奏的锣鼓节拍,舞蹈步伐也有所不同。

猫头狮队一边舞狮,一边唱歌,祈求一年平安和顺、六畜平安、五谷丰登。几个舞狮人罩着镶满红、黑两色边的碎花红底棉布狮被,更显客家人独有的民俗韵味。从化猫头狮起源于民间,凝聚着群众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从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追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资源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04 

春满蓬江 舞动乡村

——2025年广东省春季“村晚”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上乡村活动点

广场舞展演(江门)

内容简介 

为舞蹈爱好者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充分发挥蓬江区文化馆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单位获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的优势,推动和展现本地舞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活动将以录播的方式展播,为推动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广维度发展,加大蓬江区文艺作品原创力量,增加乡村文化元素,让文艺活动与旅游深度结合。

回放通道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05

连平县2025年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暨推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河源)

内容简介 

本次活动是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特色乡村在农闲期间常态化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文艺晚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本次夏季“村晚”活动表演形式多样,将“村晚”与乡村产业相融合,展示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面貌,展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回放通道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小Tips

采茶戏(连平采茶戏)

连平采茶戏,又叫“三脚班”,是赣南采茶戏传入连平县后与当地山歌融合而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连平采茶戏一般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以旦、丑为主。 一人拉胡琴,一人打击乐,内容主要反映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生活、生产、爱情、婚姻等故事。表演以扇花、矮步、吊马等形式为主。有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等表演形式。旦行角色表演基本功包括唱、做、念、舞,有步法、指法、梳妆、扇花、手巾等基本功组合,有彩步、马步、碎步、摇扇、拨扇、挽腕圆扇等特色表演。生、丑角多用矮子步、扇花步、单袖筒等舞蹈动作。连平采茶戏音乐唱腔有采茶调、彩调、路调、小调。剧目有《叶落花开》《春满茶山》《山韵》《牛为媒》《花灯因你而亮》《十送红军》《打鸟》《补磁碗》《补皮鞋》《卖妹成亲》等。演唱形式常采用“一唱众和”式,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 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帮腔。

连平采茶戏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丰富群众生活具有一定的价值。 (资源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06

“传千年山歌韵·展客邑新风采”

——河源市第七届客家山歌表演赛活动(河源) 

内容简介 

以客家山歌为纽带,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深入挖掘与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 运用客家山歌形式,讴歌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产业风貌与人文之美,以此延伸群文人才创作广度、提升创作水平,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与“百千万工程”建设。本届比赛紧扣时代主题,融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突出河源地方特色,并着重提倡表演反映河源客家古邑文化的原创节目。

回放通道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小Tips

 客家山歌

(河源客家山歌)

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地区客家人传唱的山歌艺术形式,由中原诗词赋、民间歌谣与畲族山歌等融合形成,与梅州、赣州等客家地区山歌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不同特点。

河源客家山歌种类和数量多,有河源(指老河源县)山歌、黄村山歌、黄村捕鸟调、读书腔、船塘山歌、顺天山歌、康禾叠字山歌、和平山歌以及连平山歌、紫金义容山歌、龙川亚顶山歌、马灯调等。河源客家山歌的旋律主要以级进的平稳方式进行,典型作品如船塘凹头山歌《愁呆老妹唔得归》、龙川山歌《客家山歌最出名》、河源山歌《嬲到日头转西山》等。

河源客家山歌继承了古代的诗经、民歌竹枝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土著民族的丰富唱腔。其艺术特点是歌词结构严谨,押韵要求严格,歌词注意形象化,运用客家口语,修辞手法多样化。山歌内容有反映风俗人物的,有赞颂美好生活的,有反映男女爱情的,也有唱诵地方风物的,等等。

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人民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也是河源客家历史文化、劳动生活、民俗风情的缩影,具有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价值,对于研究客家文化与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线上观看 

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进入“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平台查看最新直录播精彩内容。

线下观看以上精彩内容已上线至“育美同行”广东城乡全民美育云享智能服务端应用服务点,如需了解更多详情可以线下前往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