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特别策划 | 向前一步,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特别策划 | 向前一步,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时间 :2025.08.11

向前一步,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文 / 王  彬

今天在正式进入主题前,我想跟大家分享近期两次关于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经历。

第一次是上周我经办的记者见面会,主题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作为五位代表之一,面向中外媒体介绍东莞的发展经验以及文化馆的存在意义。其中有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句话,黄馆长提到她一直在坚持用文化温暖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第二句话,依托文化馆的总分馆体系,文化馆可以像便利店一样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第三句话,文化馆像中央厨房一样,源源不断地烹饪精神文化盛宴,并且非常注重营养搭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三句话,它向大家证明了我们公共文化机构有这样的自信与雄心,能够覆盖其服务范围里的每一个人。在采访中我看到,几乎文化馆所覆盖的人群都知道文化馆的概念。这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黄晓丽馆长“一”对中外媒体“多”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实践。第二次就是今天。我们台下有业界专家,有一线公共文化机构的从业者和管理者,今天实际上是大家“多”对我“一”,同样也是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实践。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从去年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重要文件里,刚刚出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就立马打电话给李国新老师,把相关的研究和观点输出出来。后来我们意识到,“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不是要让我们盯着优质资源看,而是要让我们重新认识基层。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基层应该得到怎样的对待。

一.落脚于人

今天想跟大家说的第一个观点是基层的起点是人,它是由人构成的。基层是一个行政概念,我们政府的文件里面对它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它的客流度不能太大。基层是由热爱文化、希望享受文化成果、对文化有热忱的人构成,我们的文化服务必须要落点在人身上,着眼于人,共享于人,意义就在此处。我们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当然我们需要更多地带来群体利益。

这其中还隐含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谈到基层时,通常觉得基层缺乏各种资源。但在谈如何看待基层时,思考“基层是什么”之后,还需思考“基层有什么”。我们这几年一直看到各种各样的案例出自基层,比如现象级的文化活动、文化村,尤其是各种文化村的IP,都是出自乡村、出自基层。为什么它会大规模地出现在基层?实际上基层是最有创新创造力的。他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是出自内心的、很迫切的,是对于某一项文化活动或者精神需求的表达,但是往往可能缺乏支撑表达好文化需求的一些资源,这时确实需要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并不是基层大量缺乏什么,而是“基层现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根据它的需求补充部分资源”。这是两个概念。所以我第一部分其实想告诉大家,基层是什么,以及基层有什么。

二.保障优质

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要谈到的优质资源。可能说到资源,普遍认为资源就是人财物——广度上就是这些。当我在采访的时候,我常问一个问题,基层到底缺什么?

我得到的回答不一而足,很多时候完全打破了我的思维,视野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意识到基层所需的东西、基层对优质资源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人财物那么简单。或者说,人财物在基层做各种各样的品牌、服务时,只是一个基本保障,即我们所谓的要素要全。凡是对文化有更深需求的基层,其实心里很明确自己缺什么,这时就要求我们具有对所处阶段的衡量。

我在这里列出五个背景。一,我们现在处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期。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二,群众文化需求的表达。表达和需求是不一样的,“有需求”和“有表达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民众有太多渠道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不一定要在公共文化机构找,而且对他们来说,划分是否公共也没有太大意义,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享受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更好的资源。三,供给方。这几年以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普及的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伴随而来的第四个变化是,新的供给方式的变化。这是一种趋势,但还带着一点不得已。我们现有的公共文化机构的人财物往往是一个定数,这个定数还有可能逐年缩水。这时他必然要依托更多的社会要素做服务或者产品的支撑。因为当财政缩水时,效能要求并没有缩水,反而在提高。这种时候社会力量的进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必要的手段。最后一个,体系要素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体系相对完善、要素相对完备,只剩一个问题,即它能不能流向需要的地方,若能,一定能够迸发巨大的活力。它一旦跟基层本身具有的内生动力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不是无源之水,而一定是基层本身就有的。在这种基础之上才能配置相应文化资源,而不是我们把文化资源准备好之后统一打包给基层。

我们再去看优质资源的定义时,可能有几个综合评估的维度。优质资源它不是只有质量这个维度,可能还要看急迫性,即现阶段是否需要。第三是匹配度,需要精准地给出需要的资源。第四是创新性的维度,比如一个常态、一般化的资源可能会产生常态化的结果,而我们提倡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实际上是要产生一个新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反推回去找优质资源。

优质资源有可能是新空间,也有可能是像在座的各位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一样,是懂文化、擅长文化工作且有文化热忱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智力资源。第三是技术资源,比如现在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技术资源可以是一项新技术,也可以是应用技术的能力。第四是制度和经验。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学到经验之后需要做新一轮的转化。

三.高效直达

第三个部分,如何实现直达。现在我们对优质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直达,众所周知就是直接,它和到达、送达都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看到直达这个词时有点疑惑,因为对于公文化服务来说,到达从来不是问题。我们很早就已经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资源送达基层从来都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现在还要谈到直达的问题?

后来在一轮一轮的采访调研过程中,我发现直达对于速度、通道、制度都有要求,一切都围绕着两个字——精准。直达并不是唯快不破,而是要用是否精准匹配需求来检验。直达意味着可能要绕过中间的沟沟坎坎,可能是过度的管理,或是影响速度的一些其他元素。对资源的适配性、速度、效益有了一定的要求之后,再去做精准匹配,我们就会明白直达和送达、到达、输送、直通等有什么样的区别。

直达更为快速,更追求过程的简洁性、高效性,而且具有双向互动性,就像刚才提到的,在基层已有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为其输送所需要的资源。如果还是单向输出的状态,它其实跟我们原来已经达到的程度没有太大的区别。直达具体的路径包括建立数据清单、建立资源匹配体系,用最好最新的技术让资源正常和顺畅地流动起来。

还有两点比较重要,第一点就是社会协同,第二点是全民参与的系数。社会协同是什么概念?政策有提到,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社会协同才能共同保障公共文化机构得到高质量发展、高效运行,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全民参与指的是覆盖人群对于这项事业的参与程度。只有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才有提升的动力,民众提出需求,基层的需求才能稳固——这就是内核。

四.落实于需

资源直达基层不是简单的目的。资源直达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与资源输送基层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我们必须清楚资源直达基层之后到底要做什么。

我们在协调和协同各种资源时,已经预估过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其中有很多元素。我们需要清楚,在做这样的新型服务时,我们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依托这种效果去匹配资源时,这种优质资源的提供者能得到什么;最后才是双方合力能够到达的用户能够得到什么。这是几方面的合力。而且群众已经参与过了,需求已经在合作中实现。这其中有用户使用频率、用户满意度、资源融合程度的问题——即资源进入基层后,是否能和本地的生态融合在一起。如果优质资源进入基层之后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那么必须要立刻更新,否则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也仅达到了到达的程度,并没有发挥好效果。

我们的导航还没有结束,真正的导航是群众需求,而群众需求是一直在变化的。

五.落点在心

资源直达基层的效果包括文化影响的评估,可能部分地区有经济带动影响评估,这暂且不提。另一个是社会凝聚力的评估。经济带动的作用,不是说让公共文化机构去消费,而是说公共文化机构的存在本身是在为未来消费的新形态、未来的产业技术培养消费者——培养能够消费新型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因而我们在谈到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在融入基层、对基层对接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到达基层之后,能不能依据现有的优势,把优质资源高效转化和应用,即基层承载完优质资源之后能不能为其所用。

最近可能大家都特别关注“苏超”这一事件,“苏超”它不是被发明而是被发展的。“苏超”前期并不火,真正火起来是在后面。而且很高兴告诉大家,这个火是文旅能够引起来的。正是因为文旅的存在,才把这样的一场赛事解读得如此有趣、深入,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比赛竞争一定是会产生火花的,比拼肯定是要带动情绪的。那只要球迷关注就好,为什么全国人民都要关注呢?因为它是文化现象,并不只有赛事那么简单。这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人在里面找文化品牌和文化服务,旅游人在找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我们为其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大家在里面代入了自己的角色,所以才对这场比赛如此关注。

我根本就不是个球迷,可是我看得很带劲。我看了最近的一个短视频,就是“江南四大才子”在中场时给两个队伍加油打气。这不是文化活动吗?这当然是。这不是公共文化吗?这当然是。边界模糊就体现在这里,它不需要区分是否是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受众、用户来说,他接受到讯号,知道我们的存在,知道什么是公共文化,他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找到他想去的地方。

这就是我今天重点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五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落脚于人,就是以个体作为基层的起点,满足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第二点是落实优质,除了紧迫性、创新性,还有它构建优质资源体系的能力。第三是落实“直”,这个“直”其实是一个直达的机制,不是说通道是机制,最重要的是基层到底需要什么。第四是落实于“需”,我们目标越清晰,希望达到的效果越细化,优质资源最后落地的效果就越好。最后是落点在心,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是为文化生态负责的。凡是出现了阶段性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出现现象级的产品、服务、事件,网红城市也一样,一定是公共服务做得好。只有公共服务做得好的地方,才对资源有最大使用和转化的能力;只有对资源转化使用到位,才能够有能力塑造地方文化生态;只有把地方文化生态塑造好,才对于优质文化资源有明确的需求,这是一个大的闭环。所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心上面,公共文化服务要做的事情就是凝聚人心。

在这里,我又想到一句话,也是黄晓丽馆长当时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到的一句话。她说,我们文化馆圆了很多人的文艺梦。还有就是阮静馆长说的一句话,也很打动我。她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但我们就是投了那么多资源。我觉得这是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最好的阐述,谢谢大家。

(该文为2025年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主题发言实录)

作者简介:

王彬,《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