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工作动态> 特别策划 | 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创新研究

特别策划 | 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 :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字 :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机制创新研究 时间 :2025.08.07

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创新研究

文 / 林博伟  马  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不断深化的举措,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深远意义。

围绕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惠州市文化馆通过探索变革活动策划组织渠道、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等方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项目运行模式,并推广至各个县区及镇(村)。下一步计划根据优质基层活动策划、发展平台打造的成功经验,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探索建立可复制的优质资源精准触达基层机制。

一.何为优质资源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首先强调的是文化资源的质量,要先判断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再研究如何高效地直达基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备,基层的文化和服务供给有了基本的保障,现阶段人民群众更注重的是美好生活需要,文化需求也愈来愈呈现出高品质、个性化的特征,所以现在的工作重点也转向了如何优化基层的服务供给,满足最广大基层人民的多元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所谓优质资源,首先应该对内容生产有一定要求。目前对优质文化资源的界定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以对内容有几个维度的考量,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是否具有地方特色、便于传播等。其次,优质资源的受众是人民群众,判断是否为优质资源的标准除了对内容质量的把控,也需要检验人民群众对活动是否喜闻乐见、主动参与,即大家“要不要”。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的过程中,要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偏好进行调研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文化服务内容,既要满足高雅文化的需要,也要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直达基层的痛难点问题

过去不缺优质文化资源,但将优质资源配送到基层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就要解决之前存在的一些痛难点问题。

一是结构性问题,即资源配置的“中心——边缘”失衡,出现“向上集中”与“向下短缺”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硬件资源集中化、资金投入不均衡、人才资源“虹吸效应”等。相较基层,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吸引市场资源投入,同时,优质资源如文化场馆、专业人才等也更多地集中在省市层级,基层获取渠道有限,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形成“文化洼地”与“高地”的固化差距。此外,社会力量在基层服务的时候动能不足,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形成“马太效应”。

二是适配性问题,即供给内容与基层需求的错位,出现“供给导向”与“需求多元”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活动内容“曲高和寡”、数字化服务“水土不服”、文化产品“同质化”等。过去,部分资源下沉前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导致部分下沉基层的资源脱离基层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节目内容陈旧、缺乏地域文化融合、群众参与度低,与基层群众的兴趣脱节。同时,对数字化建设理解不够透彻,盲目开发VR功能,没有考虑到基层中老年人操作困难、线上资源有限以及缺乏管理运营条件等客观问题,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可持续性问题,即基层承接能力不足,出现“短期输送”与“长效运营”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次性”服务现象普遍、基层文化队伍薄弱、社会参与度低等。过去资源分配重“输血”轻“造血”,忽视了基层内生动力建设,基层缺乏专业能力组织活动,无法自主延续。此外,基层文化站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资源投放后虽有短期成效,但基层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导致设备闲置。

因此,要突破资源下沉瓶颈,一要建立“基层需求清单”机制,重构资源配置逻辑,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提升社会力量在基层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资源;二要推行“定制化下沉”模式,结合地方特色和基层需求设计活动;三要强化“在地化培育”,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长期培训,激发群众内生文化动力等。通过“量”的增加、“质”的适配与“效”的可持续,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精准直达”和“长效激活”。

三.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的探索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城乡公共文化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惠州市文化馆正在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的文化供给组织渠道,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文化资源的策划和供给,优化基层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传递,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的基层群众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

(一)按需求服务精准对接

在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下,现如今基层文化活动已逐渐丰富起来,要做到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基层,还得根据基层不同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突破以往“送文化”的既有模式,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深耕文化土壤,“种文化”到基层。不仅要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更要让基层业务骨干学习优质活动组织模式,着力提升基层文化造血能力,为文化艺术人才搭建高规格的展示平台,全面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惠州市文化馆打造的数字文化平台“文惠圈”致力于构建高粘性艺术社群,深入挖掘用户群体画像,细分文艺领域的不同需求,筛选更具普遍性、可操作性的艺术门类活动,配套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辅导、点评等,满足更广泛市民群众的需求,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将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针对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兴趣爱好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惠州市文化馆精心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多品牌立体式服务矩阵,这种细分领域的做法,使活动参与者可以迅速了解品牌定位及活动形式,有助于降低传播成本,精准服务目标受众,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大众的满意度,解决过去“一个项目走天下”导致的供给内容与基层需求错位问题。近年来,惠州市文化馆持续联动惠州各县(区)的街区、景区,下沉优质音乐品牌活动“音乐时光”服务基层,将流行音乐、小型交响乐、室内乐、新民乐等高雅时尚的音乐类型以不同的形式带到乡间田野,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推动人民群众审美生活日常化。例如2024年在永汉镇豹猫特色街区,举办了“环两山·寻猫记”音乐时光之旅首站演出活动,通过设计具有代表性元素、符合当地特色文化的音乐内容,助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深化文旅融合进程,给市民带来一场轻松欢乐的休闲演出。

(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下,“竖屏”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参与活动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文化馆作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更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将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做好各项业务的数字化改造,使之适应现代生活习惯,让人们更加便捷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近年来,惠州市文化馆基于互联网文化社群开展的“新影像 新影响”全民摄影大赛、“字向远方”惠州少儿书法练习、“艺鸣惊人”等活动,将投稿、练习、展示三大类型的传统业务进行数字化微改造,鼓励人民群众成为优质文化资源生产者、传播者和社群组织者,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以“新影像 新影响”全民摄影大赛为例,过去摄影赛事的征稿方式是投递至指定邮箱,然后主办方进行收集、导出和评选,流程繁琐,容易出现缺漏的情况。随着手机摄影的兴起,惠州市文化馆基于摄影高粘性社群的建立,举办“新影像 新影响”全民摄影大赛,将投稿方式更新为“文惠圈”小程序指定话题直接投稿,实现了摄影爱好者的即时参与,活动每月评选一次,并设定四个主题赛,实现了自由创作和命题创作的结合,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摄影作品评选,还可以在话题中欣赏其他优秀摄影作品,降低活动参与门槛,扩大参与范围,让更多摄影爱好者有了展示和学习的平台。目前,“新影像 新影响”全民摄影大赛已逐渐走出惠州,从2024年开始与河源市、汕尾市摄影家协会进行联动,并定期举办摄影技巧讲座和大咖作品鉴赏,通过不断叠加碎片化学习内容,打造终身学习的摄影普及社群,让摄影成为大家身边触手可及的艺术。

从2022年开始,惠州市文化馆持续推出习惯养成系列活动,将传统的艺术练习进行数字化微改造,使人民群众可以在即时参与练习记录上传,例如“‘我爱书法 字向远方’少儿硬笔书法练习”“2023全民练琴达人活动”等,鼓励青少年每天上传阅读、练字、练琴的记录,通过分享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用户的练习状态,培养用户养成良好的书写、练习习惯,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同步交流、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社群氛围。“‘我爱书法字向远方’少儿硬笔书法练习”活动第一年推出就单平台浏览量破万,2023年创下105.2万关注热度,2024年打造升级“42+21+N”模式,以325.1万总浏览量、8.09万次作品分享的数据,展现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艺鸣惊人”惠州达人秀少儿艺术展演等展示类活动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作品征集和展示,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通过正向反馈的方式,激励用户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练习成果,推动实现了填鸭式教学到青少年的自主学习,从家长强制要求到孩子自愿参与的转变。还降低了参与门槛,使更多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展示和赛事中来,同时结合线下展览和赛事颁奖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使大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到优秀的作品,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并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艺、检验学习、联系成果的机会。

(三)探索变革活动组织渠道

互联网的兴起打通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惠州市文化馆以高粘性文化社群为核心,突破以往文化馆的合作对象,利用已经形成的“文惠圈”平台影响力,基于总分馆体系,积极拓展了学校、社会机构等阵地,形成了三大组织渠道。通过探索变革活动组织渠道,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信息推广网络,覆盖全市7个县区,链接了教育资源和社会机构,拓展了资源生产和内容传播渠道;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确保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城乡界限,有序、高效传递;也为更多用户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便捷的参与渠道,激活社会力量动能,让群众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实现“送文化”与“创文化”的有序转变。

惠州市文化馆联动市内美术类培训机构,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了“新年红包设计大赛”。活动自2022年上线至今,从第一年的浏览量999700人次、收到1558件投稿作品,到今年的浏览量达5209739人次、收到8383件投稿作品,浏览量和投稿量增长了5倍。全市少年儿童的美术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为艺术创想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和实质载体。

以2024年“领读惠州”全民阅读活动为例,惠州市文化馆联合惠州市图书馆共同承办了“领读惠州”全民阅读活动,打通公共文化事业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渠道,让基层可以零负担地共同参与活动。活动于5月1日正式上线,截至10月31日,活动总参与人数为13580人,覆盖全市7个县(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共556所学校,其中全市中小学校参与超过半数,访问阅读量达3964897人次,阅读分享了178241个帖子,分享人数最高峰达2709人。目前,“领读惠州”活动已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与积极成效,并入选“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点建设试点名单”,项目成功激活并深度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与资源,构建了优质数字文化资源精准直达基层的畅通机制,并将进一步打造覆盖广泛、形式多元、互动性强的立体阅读新生态。

(四)创新与发展

目前,通过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形成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仍在实践中检验成效,惠州市文化馆利用积累沉淀的粉丝基础和日趋完善的运营与管理机制,已帮助入驻机构高效管理了数十个培训点,极大地提升了培训和排练效率,同时引入AI智能信息捕捉功能,通过值班制、巡查制、审核制等方法对部落发布内容进行审定,保障网络安全。未来,计划进一步探索实现数字赋能与渠道重构的有机结合,以多品牌立体式服务矩阵精准对接基层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增强数字化赋能,持续做好传统业务的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文化馆地活动策划能力,增强内容供给,从而真正解决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适配性问题、可持续性问题等,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

林博伟,副研究馆员,惠州市文化馆馆长,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马琛,惠州市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