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志愿服务>项目示范>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钟点工”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钟点工”

服务地区:深圳市
实施时间:2017.05.27
实施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钟点工”

梦想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人生是船,梦想如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任何一个民族,同样也有自己的梦想。打造深圳“三城一都”,一直是深圳人孜孜不倦追求着的深圳梦,也是深圳人的中国梦。所谓“三城一都”,即是打造深圳成为“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志愿者之城”。现在遍布全深圳每一个角落的数百万名“红马甲”、“蓝马甲”,正让深圳的“志愿者之城”成为现实,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口号,也成为了当代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十大观念之一。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者精神的价值天然和谐而不可衡量,闪烁着人性之光。志愿者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实践内容。它在一个区域城市的具体表现,影响着这个区域城市的魅力指数,展示着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礼教传承。

而活跃在深圳市宝安区各个街道的200多名“文化钟点工”群体,他们正是深圳“志愿者精神”身体力行践现的最忠实的实践者和最虔诚的行动者。每天晚上,在宝安区12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社区、操场、小区广场等文化钟点工活动点,都在周而复始地开展着群众性舞蹈活动,共计有200余名“文化钟点工”正在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地组织和带领着这群庞大的街坊邻居们进行集体健身舞蹈,从高楼上望下去,那些男女老少们个个汗津津的欢欣面孔、规模宏大的群体阵势、整齐划一的摆扭动作、认认真真的操作姿势,让人无不动容和感慨。而也正是有了这200余名“宝安文化钟点工”的乐于奉献、风雨无阻、不计报酬、无私忘我的精神,才让宝安成为了南粤鹏城最具人文关怀和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区。宝安的120多个广场舞文化钟点工活动点,也成为了深圳璀灿夜色之下最亮丽、最炫彩的“文化风景线”。

      面对面,点对点,开拓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

宝安区开创的“购买式服务”的弹性模式,引领了深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新举措的先河,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文化钟点工”。自2011年创立以来,“文化钟点工”就迅速获得了广泛的“群众人缘”,政府文化部门向文化钟点工购买群众最喜欢的时间段,于每天19时30分到21时30分之间教授市民群众跳广场舞。这一举措得到了市民群众广泛一致的好评与赞誉。

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们几乎都是志愿性质的服务,每个活动点政府文化部门象征性的每个月给予1000元交通补助,这在物质程度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深圳,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数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宝安的“文化钟点工”们却毫不在乎,自愿贡献个人宝贵的休息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不言苦,不言累,为推动宝安人民的业余文化娱乐、社会文明进步而提供无偿服务,日复一日,除非台风暴雨等特殊情况,几乎从不间断。

星罗棋布在宝安区辖区新安街道、石岩街道、西乡街道、沙井街道、福永街道、松岗街道的120多个“文化钟点工”点,每天都在红红火火地开展着广东排舞和佳木斯有氧健身操,群众居民踊跃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点对点”、“面对面”的,弹性的公益文化服务模式,开创了群众文化创新服务的先河,2013年7月,深圳市基层文化工作现场会议放在诞生第一个“文化钟点工”的宝安海滨广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出席,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梵高曾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们在无私奉献,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子里,付出了精力和汗水,也收获了快乐,分享了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现在宝安区共有120个点开展了文化钟点工服务,每个点每晚平均300人次,一个晚上至少36000人次参加了健康快乐的文体活动。到明年下半年,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力争铺设400个点,一天将有15万人次参加文体活动,一年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将可以达到4500万人次。 
  宝安区的“文化钟点工”的志愿者精神犹如天女散花洒播下的一颗神奇种子,在圣洁心灵的清静土壤里,萌芽出爱与亲情的芬芳。他们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精神。

         培育“文化植被”  打造“文化生态”

  宝安区的文化钟点工工作带旺了群众文化,也和睦了邻里关系,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文化钟点工”的文化服务在开展以来也给社会带来了实际效益,表现在以往以打麻雀,打牌九,“斗地主”、“侃大山”来消磨时间的居民群体的休闲方式已悄然改变,取而代之的跳健康的广场舞成为街坊邻居文化生活的新风尚。自从开展“文化钟点工”服务后,参加进来的人数越来越多。“文化钟点工”在基层社区了培育了丰润肥泽的“文化植被”,打造了生机勃勃的“原生态文化”。

今年搬到金泓凯旋城的苏阿姨平时就热心公益活动,来到新社区后,发现这里社团活动很多,各种广场舞、民族舞、交际舞都有,场面很热闹,但发觉不是很标准,她知道有“文化钟点工”项目后,主动引来了这项活动,使得小区的文化活动有了规范,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做好“文化钟点工”上,还自掏腰包建立了社区交流网站。

家住西乡固戍社区的何阿姨也成了一位跳广场舞的“新人”,她加入广场舞的队伍有点“无奈”:“退休之后主要的娱乐就是到社区活动室里打打牌,平时吃完晚饭就去打。可是最近打牌找不到人了,这一打听,平时要好的几个牌友晚上都去跳舞了。我心想这广场舞有什么魔力把她们都拉走了。结果去看了一下,就跟着文化钟点工老师跳起来、舞起来了,音乐一放,人感觉就年轻了。现在,连我也被从牌桌上拉到广场了。”

在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们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发起了捐款、捐衣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募集了衣物4000多件和数千元善款。

此外,宝安区“文化钟点工”还组建了一支舞蹈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演出,为“文化钟点工”赢得了荣誉。

在推进文化钟点工模式的探路中,宝安走出了一条扎扎实实的群众路线。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了宝安文化钟点工最朴素的筛选标准。在宝安已经签约的文化钟点工中,均为来自基层而又有文艺特长的热心爱心和公益人士,包括了从离退休人员到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不同职业。由他们组成的文化钟点工队伍,既保持了群众文化的自发性,又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积极性。

《人民日报》、《文化月刊》、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广东省文化网、江苏卫视、山东卫视、《南方日报》、深圳卫视、《深圳特区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官方媒体先后对“文化钟点工”进行了报道,2012年9月中旬,组建不久的宝安文化钟点工广场舞蹈队走进了江苏卫视,亮相“最炫民族风全国广场舞比赛”,并进入决赛。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的价值取向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将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宝安区“文化钟点工”的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目前,除了广场舞之外,宝安区“文化钟点工”增加了民乐、京剧、粤剧、汽车漂移、太极剑、柔力球、合唱、太极拳、书法、美术、摄影等门类,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文化钟点工”——让爱的种子在心灵里生根发芽

有人说,其实“义工”两个字谐音是“愚公”两字,志愿者和愚公一样努力付出,坚韧不拔,有始有终,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成果。小小的爱,付出的人多了,也可以成为温暖的爱的海洋。

目前“文化钟点工”已纳入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制定了《宝安区“文化钟点工”志愿服务及管理办法》,重点突出“文化钟点工”体系化、常态化的运营指南,一是召开“文化钟点工”研讨会,二是出版“文化钟点工”理论与实践文集,三是增加队伍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街道“文化钟点工”布点工作,设立400个活动点,在社区广场、公园、工业园等人流密集,有场地的地方,在群众有需要的地方都要布点。四是拓展服务内容,在群众自发申请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主动邀请一些文化体育专业人士担任“文化钟点工”,比如客家山歌、粤剧粤曲、摄影、书法等,都纳入“文化钟点工”的推广项目。六是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队伍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以上的队伍培训活动,举办两次技能培训班、多次心得体会交流会、提升“文化钟点工”的专业素养,对于优秀的文化人才,推荐到省级艺术组织机构进行培训。七是与深圳市义工联合作,为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们制作电子义工证,为他们今后申报五星级义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精神上给予大力彰扬和激励。

“大孝无边,大爱无疆,大义无形,大德无广。”在宝安区“文化钟点工”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文化钟点工”志愿者的行列,相信未来由“文化钟点工”志愿者们创造的文化奇迹将会永远延续,而“文化钟点工”也将从盆景到风景,从一小片的“文化植被”,成长为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