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志愿服务>项目示范>深圳市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

服务地区:深圳市宝安区
实施时间:2017.05.27
实施单位:深圳市宝安区 文化志愿者服务队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

一、项目开展背景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服务供给中,政府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却的义务。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民众公共文化权利的一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引领民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民众的愉悦感归属感、提升民众的幸福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宝安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和产业大区,2013年全区常住人口270.38万人(6个街道),而户籍人口仅为37.99万人,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性,人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然而,从2013年文化系统收集的体制内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据来看,全区图书馆、群艺馆、画院和街道文体中心等多个单位合计仅仅110多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接近四分之一为聘用人员,聘用人员的福利工资待遇相对较差,造成工作流动性较大。同时,我区文化人才队伍老化明显,由于编制紧张,文化人才入口不畅,导致体制内年轻文化人才总量偏少、梯次失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面对外来人口众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大、体制内文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如何有效满足全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宝安文化工作的难题。

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亦是主要受益者。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显然,政府文化职能部门有必要在做好资源供给、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在财政投入、人力资源等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不断深入了解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挖掘埋藏在基层群众中的各类文化人才,并给予指导和扶持以调动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群众提供自己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做到接地气、有生命力,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综合绩效的最大化,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2012年,我区开展了全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需求及满意度专项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公益性文体服务特别是常态化服务供给不足是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此,我区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精神以及《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宝安区人口多、流动性大,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体制内文化人才不足等实际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大胆创新、策划实施了“文化春雨行动”,通过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调动民间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三支专兼职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了众多人士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局面,赢得社会广泛好评。“文化春雨行动”有效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供需不对口、社会参与面不广的问题,探索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和科学性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模式,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二、项目实施情况

“文化春雨行动”是一项以夯实基层文化根基的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即通过发掘、培养、引进等方式建立一支以专业文艺人才为骨干、业余文艺人才为辅助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通过发挥这支基层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带动、引领全区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提升基层文化发展水平。

(一)制定年度计划,明确任务分工

2012年12月,宝安区委、区政府采纳颁布了《区委办区府办关于印发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宝办字[2012]47号文),开始试点实施“文化春雨行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印发了《关于印发<2013“文化春雨行动”工作计划>的通知》(深宝文发[2013]37号文)、《关于印发<2014“文化春雨行动”工作计划>的通知》(深宝文发[2014]14号文),通过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二)强化组织领导,发挥职能优势

2013年成立“文化春雨行动”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佳晨常委、敏华副区长任组长,由邓少玲、冯颖霞、戴有斌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区文联、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工商联、区广电中心、宝安日报社、新安街道、西乡街道、福永街道、沙井街道、松岗街道和石岩街道等单位的分管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体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邓少玲同志兼任。通过加强“文化春雨行动”的组织领导,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集聚各类人才

通过招募“文化义工”、采购“文化钟点工”、聘请“文化辅导员”等措施,广泛挖掘体制外的文化热心人士和骨干,共同参与文化共建共享。一是招募“文化义工”,广纳群众文化工作的“助手”。“文化义工”主要从热衷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人士中招募,职责是协助做好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的观众服务,以及基层文体活动的召集、组织、推广等工作。二是采购“文化钟点工”,聚集群众文化工作的“推手”。“文化钟点工”主要从具有某项文艺特长、热爱广场文化的群众中“采购签约”,职责是引领推动广场、街区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性文体基础辅导。以政府常态化方式采购多元的个体服务,采购对象为活跃在基层的各类文体活动擅长者、爱好者,具有采购成本低、持续运作时间长等优点。三是招聘“文化辅导员”,培育基层文化工作的“能手”。“文化辅导员”主要从专业院校和具有较高专业艺术水平的社会文体工作者中招聘,职责是规划社区文化发展,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开展专业性文体辅导和培训。

(四)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工作规范

我们制定了宝安区“文化义工”管理办法,“文化钟点工”采购及管理办法、“文化辅导员”招聘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近来社会热议的“广场舞扰民”问题,“文化春雨行动”在实施之初就做了充分考虑,我们制定的《“文化钟点工”管理实施细则》对活动时间、音量控制等都有明确规范,截至目前,我区所有的“文化钟点工”服务点没有收到任何投诉。

(五)开展培训评估,确保工作成效

我们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队伍培训活动,提升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选送优秀人才参加省、市文体专业培训。为确保“文化春雨行动”有效实施,2013年我们邀请了第三方评估专家对各成员单位落实“文化春雨行动”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印发了《宝安区2013年度“文化春雨行动”绩效评估报告》。同时针对评估报告中专家提出的工作建议,拟制了《深入实施“文化春雨行动”的工作意见》。

三、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文化春雨行动”通过“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来布设一个个深入群众的“点”,带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面”,以点带面,推动基层群众文化蓬勃开展。

(一)社会文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群众文化热情得到有效激发

截至2014年9月,我们招募“文化义工”3600多人,各类“文化义工”如图书馆义务馆员、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文物保护义务巡防员等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积极提供文化服务;发展“文化钟点工”活动点350多个,签约文化钟点工350多人,每天开展2个小时的文化服务。“文化春雨行动”提供了群众需要的“面对面”、“点对点”的文化指导服务,让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找到了“组织”,让更多的群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队伍,受到群众欢迎,申请成为“文化钟点工”、“文化义工”的热情高涨。“文化春雨行动”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这是一种文化政策的创新。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触角得到极大延伸

以200个“文化钟点工”活动点为例,按每个活动点平均每晚参与人数200人计算,相当于我区每天都有200场有组织的小型文体活动约4万人参与,活动内容除广场舞外,还包括太极、摄影、戏曲、合唱、书法、遥控车漂移等12项,甚至福永街舞团也成为“文化钟点工”的一员,在工业区免费教授街舞。市民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提升了素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孙若风巡视员在了解“文化钟点工”的作用后就指出,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老太太们”的作用,她们代表了一个个家庭,她们健康快乐的心态以及这种心态所带来的“正能量”会传递到自己的家庭及身边的人,这种传递让文化教化引领的作用得到极大程度的延伸。这种每天开展的文化活动与我们定期举办的送电影送文艺进社区、周末音乐会、宝图星期讲座等活动有效结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的实现。

(三)构建了健康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

“文化春雨行动”催生了最基层、最草根的文化种子,丰富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和文化追求,让群众闲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获,有效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权益。其直接产生的健康身心、愉悦生活、和睦邻里、和谐社会等综合效益惠及全区市民,其广泛的社会效益对于宝安这个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大区来说,起到让不同户籍、不同阶层的人口结交互动、理解包容的社会作用,通过培养“合作、融合、分享”的社区人群最终孕育出具有现代城市肌理和社群意识的成熟社区。

“文化春雨行动”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作为深圳唯一项目以广东省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志愿者先进示范项目;文化部《文化信息》刊登了《深圳市宝安区政府采购文化钟点工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均对“文化春雨行动”进行过报道。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联合主办的全国“社会文化组织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上,宝安“文化春雨行动”作专题发言。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孙若风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共服务社会化,而宝安区的“文化春雨行动”就创造了这样一种由政府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令人很受启发。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深圳市深化改革专项督查汇报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提到宝安的改革工作时,特别指出,宝安的“文化春雨行动”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在全市加强推广。

四、下一步项目建设思路及政策保障措施

“文化春雨行动”是宝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是宝安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服务方式,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综合绩效,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四个核心点。下阶段,“文化春雨行动”在巩固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围绕“四个推动”,促进“文化春雨行动”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发展,力争将“文化春雨行动”打造成为省级、国家级改革品牌项目,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建立新范本。

(一)进一步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工作目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力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促进宣传文化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主要做法:

一是研究确立“文化春雨行动”近期、中长期目标任务。邀请第三方专家团体制定我区“文化春雨行动”2015-2020年发展规划,对“文化春雨行动”长期、中期、短期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任务分工、人员经费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性安排。

二是“文化春雨行动”三支队伍实现常态化运作。文化义工在2000人的基础上新增10%以上、服务时间不少于30小时/年,累计发展文化钟点工活动点不少于300个,招聘20名文化辅导员,设立各街道“社区文化辅导点”。

三是印制《深圳市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指引》。按照“文化春雨行动”相关计划印制《深圳市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指引》,涵盖“文化春雨行动”背景、内容和各活动点的地理分布以及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的活动情况介绍。

四是设立“文化春雨行动”推广日。将每年若干重大节庆日,设为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公共文体服务推广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多渠道、多样化宣传。

(二)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适度市场化和社会化

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范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适度市场化和社会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主要做法:

是尝试推动“文化春雨行动”社会化。将“文化春雨行动”中的“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部分内容,作为公益性文化项目,进行社会化采购,引入非营利社会团体运作,政府负责宏观引导和适当资金扶持。

二是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建立涵盖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在内的“宝安文化人才数据库”建设(人才来源不限于辖区内),对其进行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使数据库成为一个跨区域、跨行业吸引人才集聚、为我所用的新平台,鼓励更多的有才之士为宝安文化发展作贡献。

三是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开展“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的年度评优活动,评选出“星级文化辅导员、星级文化钟点工、星级文化义工”,并辅以外出培训、参观、发放奖金等奖励。

(三)进一步推动和培育公共文化相关社会组织发展

工作目标:采取政策倾斜和经费奖励,扶持培育公共文化社会组织,激励民营文艺团体精品生产和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

主要做法:

一是修订有关扶持政策。重新修订《宝安区文艺创作扶持与获奖文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和《宝安区民办博物馆资金奖励办法》,从政策上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社会组织发展。

二是采购文化社会组织的文化产品。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动如送文艺进社区等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采购,推荐“文化春雨行动”中涌现的优秀文艺节目参与各级文艺汇演和评奖。

(四)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工作目标:以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为目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实现“文化春雨行动”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主要做法:

是拓展“文化春雨行动”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专门订制、量身打造特殊的文化服务,同时深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丰富、拓展“文化春雨行动”内容和门类。

二是构建“公共文体服务意见建议搜集反馈”机制。利用现有的部门网站、局长信箱、官方微博、微信,设立专门板块,搜集文化建设意见和建议,予以合理采纳。

三是探索组建“宝安区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利用宝安区公共文化促进会这一平台,聘请本地各行业人士、专家学者等,与文化部门领导共同组成“宝安区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不定期商讨重大文体决策,及时反映各行业、各群体文体需求,调整公共文体政策和服务内容。